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倡导“发展的包容” 刘尚希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当下我国社会中某些带有原始痕迹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分化的社会阶层,导致了一些“不包容”问题。不包容,也就是排斥、歧视和对立。从经济到社会,再到互联网,各种各样的“不包容”在蔓延,造成了少数地方的不和谐、不稳定。因而“包容”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指引。
倡导包容,也就是减少排斥、歧视和对立。贫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排斥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穷,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排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现在少数人依然贫穷,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体制排斥所致,使之得到的发展机会偏少。其实,无论哪一种排斥,都是人为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减少排斥,倡导包容,是每一个人发展的条件。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包容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意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能覆盖所有居民,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对于劳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就业。不能就业,就意味着被排斥在经济增长之外。从这个角度分析,增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无就业的增长,二是扩大就业的增长。显然,带动就业的增长属于包容性增长,而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增长是排斥性的,不言而喻的结果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对于靠出售自己劳动力来获取收入的社会大众而言,包容性增长显得至关重要。
但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包容性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参与经济发展过程,需要一种基本的能力,即就业能力。那么,就业能力从何而来?它来自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包含了基本生存条件的提供和获取基本能力的途径。这离不开食品、医疗、教育、培训以及后代的抚养和老年人的赡养等基本元素。要满足这些基本元素的需要,单靠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慈善等公共部门的帮助。家庭、政府、民间这三者是人发展的三大支柱,三者协调并形成合力,人才会有就业能力。但是,这需要一个充分条件: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本质不是社会事业的扩大和增长,如兴办更多的医院、幼儿园、学校等,而是社会平等,即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利,享有公平的机会,亦即“社会包容”。无平等的社会发展,与无就业的经济增长一样,都会导致排斥——社会排斥和经济排斥。只强调各种社会事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社会平等,很可能社会发展越快,被排斥在外的社会人员就越多。因此,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获得就业能力的充分条件。有了人的发展,有了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增长才可能实现。
从目的来看,包容性经济增长只有转化为包容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才有意义。做大“蛋糕”,让更多的人参与做“蛋糕”,并分享“蛋糕”,这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必须落到人的发展上来,落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即包容性的人的发展)上来。所以,从“包容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经济的包容,到社会的包容,再到精神的包容,这才是“发展的包容”。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