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过年的心境
▲ 澄 碧
时光的指针一进入农历腊月,年的模样就模模糊糊的开始呈现——在街头的店铺里、在人们的念叨里、在一家一户静悄悄的谋划里、在小孩子渴盼的目光里……二十三的小年一过,零星的爆竹“噼叭”一响,年便轮廓分明地亮出自己,大步流星地向人们走来了。
经过了不敢说多但也不算少的年之后,品味了贫困时期的年和物质充盈时代的年之后,步入中年的我对待过年已如我渐渐木呆的舌尖,对酸甜苦辣的感觉日趋淡然。
如果真要说到年带给我的幸福、带给我的沉醉的话,我心中常怀的却是儿时贫苦日子里所过的那些年——那个叫做狗脊梁的小小山村里,山脚下独门独户的外爷家,姓杨的杀猪匠在腾腾的热气里褪猪毛、割猪头,外爷和外婆在院边的露天锅台旁忙活着烧火煮浆做豆腐,我拿着一节柴火头在外爷的呵斥声里迫不急待地点燃一个个鞭炮……那浓郁而厚重的乡村年味,注入我的血脉我的骨髓,至今依旧新鲜如初的荡漾在我的肺腑之间。而回顾最近那些逝去的年,尽管可以放开吃放开喝放开玩,尽管堪称五彩斑斓,但除了表面薄薄的一层浮华,在我心中几乎已经找不到一缕温馨的印迹。
这也许就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突围的困境吧:物质的丰富与随手可得并不能简单地与身心的愉悦划等号。
其实,对于过年的感受,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心境的体现。儿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白纸一张,过年自然就成了天堂。成人世界历经沧桑世事、饱受生活之累,对年的感触自会五味杂陈。
时代在急剧演进,但不管社会怎样变化,过年毕竟是我们华夏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俗盛宴,它已经深深嵌入我们每个人的基因深处,可以任由其外在的花样不断翻新,其凝集的民族情愫必将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