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天下之大本也;
中国,农之大国也。
悠悠华夏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当今社会,传统农业被现代文明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中国现代农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南京农业大学开启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纪元,也把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学研服务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展开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往往会出现1+1>2的效果。而农业科技攻关,离不开农业高校科技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南京农业大学已然在“协同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协同发展,解决“大难题”
食品安全、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扶贫帮困……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成长的烦恼”。通过与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以协同发展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
该校与江苏省雨润食品产业集团的合作,不仅堪称典范之作,更在肉品安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实效成果。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单靠我们企业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但自从有了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的帮助,我们的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红波说。
过去,雨润食品公司由于工艺不过关,导致产品保质期短,经常被超市退货。南农大专家得知此事,专程到企业调研,发现这里的肉制品在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杀菌工序人为控制,导致温度和时间很难精确掌握。为此,专家和企业共同研制出一种杀菌冷却一体化设备。
“整个杀菌工序、温度、时间,都可以电脑控制,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品质。”该校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徐幸莲说。
如今,该校与雨润集团在校内联合建设“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冷却肉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加工等技术,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新增经济效益约50多亿元,南农大与雨润集团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让企业发展,还让越来越多的“放心肉”摆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此外,由该中心牵头制定的鸭肉标准和鹅肉标准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被联合国正式采用为国际标准,彰显了在国际肉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影响力。
作为农业特色高校,南京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的足迹还踏遍了华东广阔农村,积极参与江苏省苏北扶贫计划,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建设的现状,把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真的要感谢南农大工作站的教授们,有了他们的现场指点,都说我种的西瓜比蜜还甜,这些年再也没亏过。”陈娟是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王圩村村民。她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多年前,苏北农村一直是全国著名的“千里贫困带”。2003年起,南农大在连云港市启动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工程。陈娟就是工程的受惠者。南农大根据连云港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需求,精心挑选出20多个学科专业107名专家教授,与107个村分别进行挂钩对接,担任每个村的科技经济发展顾问,帮助连云港的村镇进行规划设计,理清发展思路,寻找突破口,引导农民走上依靠现代农业致富的大道,找到加快发展的“金钥匙”。
该校还先后与苏州、常州、宿迁、无锡、南京等地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开展科技对接。并帮助地方政府解决环境污染等棘手难题,为地方政府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困境。南农大与江苏新天地集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出一条利用畜禽粪便、藻泥和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微生物有机肥等有机(类)肥料的整套思路,从源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并为我国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如今,太湖水重现湖光山色,“南农大—新天地”团队功不可没。
因为水分含量和重金属有害物含量高,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长久以来一直是令国际环保界头疼的大难题。该校资环学院教授周立祥团队20年苦心研究出“微生物沥浸法”彻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和环保科技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5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学科优势通过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项目共计600余项,创社会经济效益百亿元。
协同创新,承担“大课题”
协同创新由浅入深存在着一个“光谱”现象,即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设立网络联盟,建立战略联盟等,而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
在协同创新的道路上,南京农业大学积极与兄弟单位和企业合作,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展开科研攻关、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的科研任务、转化推广研发成果。
针对目前国内油料生产严重不足,油脂供给大量依靠进口的现状,以该校张天真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承担国家“973”计划“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组配与利用”,致力于油料作物优异亲本的发掘,遗传解析及演变规律研究,为突破性品种的设计与选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在2010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科研成果“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然而,“水稻条纹叶枯病”却令南方粳稻区的稻农胆颤心惊。这种由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经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害,一度发展成为江苏省罕见的重大爆发性病害,发病面积达2300多万亩,一些重发区甚至颗粒无收,绝收面积达7.8万亩,损失稻谷25亿公斤。回忆起当年的病害爆发的情形,徐州新沂的一些老稻农依旧痛心疾首:“10天之内,粳稻叶子枯黄、卷曲,然后直接死亡,没有任何挽救的余地!”
以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领衔的一支由江苏省主要育种单位组成的课题组,通过种质、基因、技术和信息共享,构建了南方粳稻品种选育与应用的综合平台,围绕抗条纹叶枯病联合攻关,开展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2009年,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累计推广达13634.17万亩,创造社会效益190.14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万建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十年磨一剑,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合作是南京农业大学“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优秀案例也举不胜举。协同创新,已使南京农业大学成为企业不断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器,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新天地集团共同组建的“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誉为“江苏省突破传统创新平台建设模式首例成功典范”,入选“教育部2008—2010中国十大产学研典型案例”。
多年来,校企共同主持或参与12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2010年,山东单县使用该有机肥产品后成功防治了山药土传枯萎病,山药种植增产15%以上,增产12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8600万元。
如今,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新天地集团通过合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六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1项,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使学校和企业自身在发展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经济利益。
通过承担国家大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平台-研发-成果-更好平台-更优研发-更佳成果”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
协同创新,培养“大人才”
作为研究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是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研究和培养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更促使该校越来越多学生和年轻教师成长为解决农业经济现代化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实践中积极探寻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平台正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说。
以“南农大—新天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例,该校目前有63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常年在该合作平台学习、研究,直接参与面向市场的课题研究,平台建立7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3名、博士生28名,发表SCI论文65篇、核心期刊文章发表152篇。其“产学研结合分类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的模式与实践”于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必须坚持‘世界第一、中国特色、南农品质’有机结合的办学理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培养和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拓展办学空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表示。
在南京农业大学和雨润集团的合作平台中,雨润每年都会接纳300—400人次的生产实习和参观实习,并配有专人辅导学生实习,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本科生SRT、毕业实习、明日工程师论坛、食品科技论坛等教学和研究需要,为南农大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双方合作创建的“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还曾获得“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除了学生的成才,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骨干也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成长历练。
“产学研模式可以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这个团队中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老师和学生都开阔了视野,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不仅对实际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做研究也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出成果了。”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李俊华告诉记者。
南京农业大学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很好地将“学校科研思路”和“企业生产思路”紧密地统一于一体。如今,由南京农业大学各类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已经在各领域的技术推广与农化服务队伍、专家讲师团、产品推广和技术应用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已形成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和一流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为创新型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万健 赵烨烨 邵刚)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0528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