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71|回复: 5

[话题探讨] 【正方】被“逼”出来的创新

发表于 2012-2-24 21:37: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正方】被“逼”出来的创新

       214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的高级技师高森摘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线职工再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舞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亿万职工心中激起波澜,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潮。

    一线工人搞创新,到底难不难?我不在生产一线工作,也不是技术人员,没有亲身感受,对这个问题说不好。请教于我公司2011年度技术革新能手魏义明,他未说可否,而是先给我讲了一个“被‘逼’出来的创新”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魏义明在山东流云纺织有限公司环纺车间自络工序干保全工,负责该工序1号、2号萨维奥自动络筒机的维修保养工作。这两台车是公司1995年从意大利进口的,零部件已进入老化阶段。

    去年2月份,该工序值车工反映1号、2号车气压值突然降低,无法正常开车。身为保全工的他,赶紧查找原因。通过排查,发现气压陡低是由于机台单锭主箱体内高压同步控制气阀漏气所致。按说这个小故障很容易排除,换个新气阀就可以的。但由于该设备型号较老,与之匹配的进口高压控制气阀目前在市场上已难以购到。

    这可怎么办?不能正常开车,拿计件工资的值车工着急。车间更着急,一下子停两台车,订单就不能按时完成,那损失就大了。

    “谁的责任机台谁负责。”车间主任把任务压给了魏义明。魏义明说,就是车间不逼他,他也会急着想办法。因为超过故障停台维修处理时间要被考核,虽说这次仓库无配件,修不了不是他的责任,但他的效益工资与两台车的产量直接挂钩,多停一小时,他就少挣一小时的钱。

    “没有进口配件,只能赶快想别的办法,改用国产配件进行替代了。”情形逼着他绞尽脑汁想办法。经过反复查看,思索,他终于想出了将气阀插孔变径的“替代手术方案”。他找来一个以前淘汰下来的高压同步控制气阀,将插孔顶部锯掉1cm,用8mm钻头扩大,并用细丝丝锥内孔套丝,用6mm快速插头代替以前的插头。鼓捣好了后上到设备上开车一试,效果很好,漏气现象得到了控制。看到“手术”成功,魏义明来了劲头,一鼓作气把1#、2#自络机台上的100个单锭逐一进行了改造,气压恢复正常值,并保持稳定,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值车工和车间领导拍手称快,让他很有成就感,由此更喜欢上了搞小创造、小革新。对于他搞革新,车间也给予大力支持,由他牵头成立了一个技术革新小组。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完成梳棉平吸破籽装置改造、自制捻线器支架、细纱吹吸器改进等小技改5项,为公司节约资金5万多元。年底,他被公司评为年度技术革新能手,获奖金2000元。

    魏义明的创新故事也许只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但可以说明一线工人创新并不是多难的事。当然,谁要想达到高森那样的的水平,取得高森那样的成果,那肯定是很难的。在全国亿万职工中,向王洪军、杨建华、代旭升、赵林源、许杏桃、王康健、李斌、郭晋龙、高森等一样,能登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的“超级蓝领”,毕竟是极少数。但像魏义明一样,在岗位上搞些小改小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效益,可做的事有的是,成功的机会有的是。

    创新不以价值大小论英雄。国家和企业需要“高森们”,更需要“魏义明们”。 不能片面地认为创新是大企业的事情,是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们的事。也许,一线工人们的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一家企业起死回生,就可能让企业利润大增,就可能让企业名声大震。广大一线工人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不创新,就会灭亡。不论是“高森们”,还是“魏义明们”,让我们看到在一线工人身上所蕴含的自主创新的才智与潜能。这无疑是社会和企业一笔潜在的巨大的财富。如果能充分挖掘这笔财富的价值,将会大大推进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整体步伐。

    当然,一线工人创新,不能像魏义明一样仅靠“逼”。靠压力,不如靠激励。给奖励,不如给机制。对企业来说,能否激发一线职工的创新热情,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对一线职工技术创新的氛围。对一线职工的经验、窍门给予应有的激励和肯定,加以发展和推广。在企业之间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技术比武、金点子大赛等,多给职工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举办职工科技周、工人科技节等活动,充分展示一线技术职工的创新成果。对员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具体要求尽量给与满足,对职工的创新失败给以一定的容忍度。尊重职工创新,对职工技术进步方面取得的哪怕是小经验、小窍门、小心得都予以肯定。在分配上向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活动倾斜,激发这一部分人的岗位技术创新积极性。   

    同时,广大职工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创新知易行难。尽管一线职工贴近一线,有更多经验积累的优势,但总体而言,一些职工创新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付出的努力会很多很多。有点子,还要有胆子。每个人都有创新梦想。但光有创新的点子,没有胆子,再好的点子也只能束之高阁,产生不了价值。创新不能怕失败。对看准了的事就大胆闯、大胆干,不畏艰险,坚持到底,把“有点子”与“有胆子”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克服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了解新技术、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增强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如此下去,下一个“高森”也许就是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22:10:21 | 查看全部
很鼓舞人心啊  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23:38:01 | 查看全部
邢老师此文开头角度新颖,只是读到后来有种偏离“被逼出来的创新”这个观点并不明显哦
而且稿子有些冗长,呵呵,多有冒犯,还请老师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07:50:10 | 查看全部
谢谢黄老师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8:45:03 | 查看全部
但就创新本身而言,说其难于不难也许并不贴切,其实想想我们的很多创新多是源于生存所需,在这一点上远古人类的发明最有说服力。我们工作和生活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于是我们在经过反复的重复一条道走路的时候总想再去寻求另外一条道,而这种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0:49:37 | 查看全部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