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父亲节的反思
中午在家看电视时,在外地求学的儿子发来一则短信,祝愿我父亲节快乐,愿我“快乐多一点,白酒少喝点,作品周周有,工作月月新。”
多亏了儿子的提醒,我才注意到今天还是父亲节哩!
心底涌过一丝温暖之后,我靠在沙发上认真地反思起来。
我首先想到了早上刚看过的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里对成思危先生作的访谈节目。做为一名斐声中外的学者、曾经身居高位的国家领导人,74岁的成思危先生自16岁离开父母赴内地求学、工作,直到母亲去世也再未见上一面,而与其父亲成舍我先生的相见也在28年之后才历经坎坷在美国得以实现,以后,成思危先生与父亲见面的机会也仅仅只有两三次而已,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种种政治的、人为的因素使亲情变得那样令人无奈那样令人唏嘘!
然而,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处境里,成思危先生也并未沉沦,仍旧坚持孜孜求学,并在化工、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成思危先生谈到了父亲成舍我当年培养子女的“三不原则”:不干涉子女的政治倾向;不干涉子女的专业选择;不干涉子女的恋爱婚姻。正是有了这宽松、民主的“三不原则”,再加上各自的不懈努力,成思危先生姊妹几个都学有所成,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干出了非凡的业绩。
接下来,我又想到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环境,以及我身为一个父亲,在这种难以抗拒的环境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我看来,我们国家的教育直到目前为止,还完全没有步入“正途”——数十年前,我们的教育是让政治牵着鼻子走,眼下,我们的教育又让市场拽着四处狂奔,陷入功利化的泥坑里难以自拔。而对个性的弘扬,对个体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对善与美的呵护等等等等一系列本该属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却被远远地抛弃了。
这也许是国情使然,也许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里难以超越的宿命吧,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出我的观点,并满怀期望于未来。
教育的成功与否,肯定与考没考上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衡量一个人成材的标准,也肯定不能单独以是否上过大学来考量。
扪心自问,我给孩子给予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吗?我有“三不”的胸怀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终归未能脱俗,我整日忧心着孩子们的学业,我渴望着孩子们能考上大学,我一次又一次地为孩子们作着选择,却很少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此种种,我还大言不惭地美其名曰“尽一个父亲的职责”!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是一个十足的两面人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