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英雄耐得住寂寞,更要在喧嚣面前稳得住阵脚。燕赵英雄路第四站,我们走进了杂技之乡吴桥,寻访身怀绝技的杂技艺人们,听他们讲述在繁华的市场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技艺的一段段故事。
杂技艺人大都是一脸沧桑,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艺人,眼神中总是透着洞穿一切的目光。这是不难理解的。在旧时,杂技之人多要行走江湖,各色人等自然不会少见,阅人无数自然眼神沧桑。如今吴桥杂技早已名声在外,这里的杂技艺人们再不用像以前一样需要去走南闯北讨生活了。每天,来“吴桥杂技大世界”看表演的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络绎不绝,然而,在看似繁华的喧嚣背后,这些杂技艺人们又如何坚守着自己的梦呢?
游走在吴桥大世界的“江湖文化城”, 节奏鲜明的鼓声和着钹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旧时清末的北京天桥街市,人群熙攘间身着长衫马褂的杂技艺人们吆喝着招揽众人的目光。先是浮光掠影的欣赏了木偶独台戏,以及西洋景、拉洋片、手彩戏法、驯老鼠等。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加精心动魄的杂技,吞铁球、吃宝剑,令人屏息闭气,“钢筋锁喉”更是扣人心弦。一位年岁颇大的老艺人,任凭钢筋绕颈,紧锁咽喉,仍可绕场亮相达5分钟之久,观众不禁为之捏一把冷汗,不愧为“江湖八大怪”之一的称号。听艺人们讲,这些有点残忍的杂技,都是旧时候在北京天桥的艺人们琢磨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更多的同情和怜悯,要不就没人多给你钱。如今这些触目惊心的杂技项目,恐怕传承起来会更加吃力,因为恐怕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冒这种风险了。
英雄的故事大多伴随着辛酸,杂技艺人更是如此。杂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技艺,要想成为杂技高手,除了具备天赋外,还得自小练习,“吃尽苦中苦”、历尽磨难才行。为了深度探访杂技艺人们的生活,我们特意经当地旅游的介绍采访了人送外号“吹破天”的特技演员何树森。采访之前我们先欣赏了他妙趣横生的表演。之所以叫吹破天,是因为何树森的吹奏功夫实在厉害,他不光能同时吹奏多只唢呐,还能用鼻子吹奏,甚至还能边吹唢呐边顶转盘,他还把唢呐表演和杂技技巧巧妙结合起来。他创新了倒立唢呐,还可以在吹奏的同时,鼻梁或额头上再平衡其他物品,甚至顶着一暖瓶热水照吹不误。在表演的同时,何树森还穿插着犹如单口相声般的调侃,妙趣横生让台下的观众笑声连连。
表演结束后,他带着他的“团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说是团队,其实就是一家子。何树森的父亲打鼓伴奏,何树森妻子在一旁做解说并帮忙道具。今年才35岁的何树森,按年龄排在艺行里应该是个小字辈。可按功夫论,“吹破天”的美誉早已声名远扬,何树森的表演用他自己归纳的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新、奇、逗、绝,就凭这这四个字,他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在央视等电视荧幕上进行表演。
何树森说:“我8岁就开始随父学艺,10岁开始登台演出,15岁开始练习鼻奏唢呐。”他的祖师爷是曾经誉满北京的“天桥八大怪”之一:“鼻嗡子”,何树森在台上表演的压轴节目“鼻奏唢呐”、“口吃香烟”等都是祖师爷的绝活,传到他这已经是第六代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的东西要想留住观众,必须常演常新。何树森也时刻想着在传统技艺中加入创新因素。他说:“如今观众都喜欢轻松诙谐的东西,因此我特意研究了天津的单口相声、东北的二人转等,将其中适合我舞台表演的段子引入节目中来。”这为他的节目着实增色不少,台下阵阵的笑声和鼓掌都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谈起继承,何树森并没有过多的担忧,他表示现在自己还年轻,一定能够把祖师爷的绝活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
随后,我们又采访了魔术师刘福强,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学艺的经历,以及想要将师傅交给他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的想法。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之后他出神入化的魔术表演,让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看的目瞪口呆。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吴桥大世界对外演出团团长于章亮,正是他把中国古彩戏法的一些小魔术加以推广,并做成产业化经营。他说,要保护传统的魔术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他现在的第一步是把吴桥杂技的生存状况加以改善,其中之一就是拓展思路开发周边产业。多年来以带杂技团体演出为主要运营方式的他,找到了魔术道具开发这一新思路,将三仙归洞、纸牌等小的魔术道具开发经营,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他表示,接下来他将系统的整理传统戏法里的“落活”,并加以发扬光大,这个任务更加艰巨,也更加有意义,希望他能够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路。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条路都有可能成为传奇!不要抱怨生活的路由多曲折,正是这份坎坷才历练了英雄不屈的性格。
来源:中国文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