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8岁的退休铁路职工吴家惠义务为车站售票员送饭17年,从未间断
送饭“老妈”就这样风雨无阻
为了让乘客尽快买到票,铁路售票员常常中午无暇吃饭。17年前,贵阳火车站退休老职工们发挥余热,为一线职工送饭,甚至还组成了送饭小分队。17年时光荏苒,老职工们或因身体原因,或因家庭原因,离开了送饭小分队,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她叫吴家惠,今年已经78岁,两鬓已经花白,被其他职工们亲切地唤作“吴老妈”。
每天挑饭到窗口
2月6日,记者来到贵阳火车站售票厅,78岁的火车站退休职工吴家惠正把热腾腾的饭盆递给窗口售票员。
早上9点30分,吴家惠从家里转乘两趟公交车来到火车站。10点半,她与其它送饭队员一起到各售票窗口统计中午吃饭的人数,随后她和几个年轻志愿者抬着两个不锈钢桶和两个超大塑料盒,开始到车站食堂为售票员们打饭菜。
中午12点整,“开饭了!开饭了!”送饭队员们敲开售票厅的侧门,将热腾腾的饭菜抬上桌子,招呼着售票员们轮换吃午餐。
“春运期间,购票的旅客比平日里翻几倍,售票员们为加速卖票,常常一上窗口就一整天下不来,连上厕所也是一路小跑,就怕耽误售票时间,怕排队的旅客有意见。”贵阳火车站工会主席王晓灵告诉记者,由于车站食堂离票房来回路程需要半小时左右,而售票窗口只要关一个就会影响到一批旅客的购票,因此许多售票员为了节省去食堂买饭的时间,干脆自己带干粮,有的甚至不吃饭。
看着同事们的难处,曾当过客运员的吴老妈主动接下了为售票员送饭这项工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她风雨无阻、从未间断。2008年贵州遭遇凝冻灾害,为了保证送饭不间断,她甚至穿坏过两双草鞋。
中午,记者试着挑起吴老妈所抬的铁皮桶,才发现这两个装满了盒饭的桶,大约有八九十斤重。一个成年人挑着走路10分钟左右就会感到劳累。而吴老妈则是从食堂到票房,来回半小时的路程,每天要跑上三四个来回。
身背几十斤的泡菜
“不想让旅客等得着急,我上班都尽量少喝水。”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春运的售票员彭宗杰这样介绍春运期间售票房的工作状态。春运期间贵阳站100多名售票员四班倒,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忙起来的时候售票员连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也只有趁这个间隙他们才能喝一小口水。每当这个时候,售票员中午吃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其实,吃饭不算难,难在没空吃,而且根本提不起胃口。”
今年春运,为了让售票员们吃得更舒心,吴老妈动起了脑筋——给大伙弄点清脆可口的泡菜开胃。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转乘两趟公交车到几公里外的菜市场买来萝卜、白菜等,腌制成泡菜,给大家吃饭时当“点心”,这一做法受到了售票员的欢迎。最终,大家商议由车站工会拨付吴老妈的买菜费用,而吴老妈每天又多了一份腌泡菜的活。
火车站附近菜市场的白菜比批发市场平均一斤便宜3毛钱,为节省经费,吴老妈每隔几天就要起个大早,跟着食堂拉菜的东风大卡车,去市郊的蔬菜批发市场。拉回来后,就用大麻袋装着几十斤白菜背回家,不知道内情的人有时调侃她,“看,捡破烂的又来了。”吴老妈听到这些话后总是淡然一笑,继续背着白菜回家切切剁剁。“为了车站的同志们能吃上好菜,就是捡破烂也值了。”
“春运真的很忙很累,但一端起吴老妈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和酸甜可口的泡菜,想到她快80岁的老人了,还在坚持为别人无私付出,我们再苦再累都算不了什么。”如今,在售票值班员莫云眼中,吴老妈送来的不仅是一盒饭,而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
把送饭的扁担传下去
对于吴老妈的坚持,有些人不理解,都劝她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何不在家享福。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老人都会生气地回答:“从建站开始我就在车站,贵阳火车站就是我们职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车站就是我的家,你让我不来,我怎么受得了?”
虽然每天早上9点就来到车站,但她都要先去帮食堂师傅们刷锅洗碗,如果人手不够,她就勇当“大厨”,按照菜谱做好饭菜。中午11点准时从食堂送饭到各岗位,等大家用餐完毕后再收桶回食堂。别看吴老妈天天为大家送饭,但她自己却从不轻易吃食堂一顿饭,每天都是收拾完回家再吃饭。“只有在太忙,顾不得回家吃饭时候我才会去食堂吃一次,一年下来也就是春运那几天。”她笑着说,今年春运,她也就在食堂吃过两顿饭。
吴老妈有她自己的原则:“公家的东西,哪能随便占便宜。”虽然她做泡菜的费用是车站工会出的,每个月也就几百块钱。但吴老妈却想尽办法“抠门”。“我得为公家省钱啊,还能多买几颗白菜,让大家多吃点呢。”
吴老妈是个讲原则的人,但更是一个热心肠。在车站工作几十年来,吴老妈所在的服务班组总是获得荣誉最多的一个,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乘客,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一次,她在为了救助一名受骗的外地老人,不慎摔倒在地造成右腿骨折。直到现在,右大腿骨里还留着2根钢钉。
“吴家惠老人那可是个热心人啊,社区里哪家哪户有困难,她都会伸出缓手。”宝山南路社区居委会书记周贤金告诉记者。汶川地震期间,吴老妈硬是要跟随红十字会去地震灾区,本来她已经揣着1万块钱偷偷上了救援车队,却被工作人员发现后“婉拒”了,这让她心里失落了好一阵子。
采访结束后,吴老妈还特意喊站里的同志拿来了她当年挑饭用过的扁担,17年来,她和其他老人们已经用坏了3根扁担。剩下的这根,也被磨得光亮了,但细细一看却是“伤痕累累”,布满裂纹。她郑重其事地交给车站工会的同志们,“这可是传家宝,你们要好好传下去。只要我身体还行,饭我要一直送下去!”
【感言】把爱带给该关心的人
“贵阳火车站就是我们职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车站就是我的家,你让我不来,我怎么受得了?”这成为78岁的吴家惠坚持17年挑着铁桶义务送饭的原因。这份情感多么朴素,又多么真挚感人。
她的身后,站着那些为了乘客早日踏上归途,默默奉献的铁路职工。每当春运来临,他们没有吃过团圆的水饺,他们的年夜没有家人陪伴,他们把亿万乘客“摆渡”到梦想的彼岸,自己却甘守寂寞和辛劳。
长期以来,这些辛劳的职工却往往吃不上一口可口的热饭。甚至还要承受埋怨甚至误解,多数时间,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
“人”的结构是相互支撑。这个时代呼唤彼此的理解、帮助和关爱。只有如此,构建和谐才会有了牢固的基石。
从这个角度,吴家惠的坚持为我们生动地验证了这一道理。
3月5日,随着一年一度全民学雷锋日的来临,面对垂垂老矣的吴大妈,更多人似乎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谁能为她分忧?怎样
毕竟,真正的崇高往往来自平凡的世界。【摘自《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