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如果没有蓝领的坚守 社会将无法想象
初卫平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就存在着一种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心态。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直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境界,这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说法,无不反映了这样一种倾向。即使到了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里面的人们也还是不能免俗。
3月1日,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在会议室隆重表彰一季度“收油大奖”获得者。生产组组长龚贵庆荣获本季度“收油大奖”5000元、收油班班长蔡世忠荣获“收油大奖”4000元、37号站副站长马泉荣获“收油大奖”3000元。当该区经理许彦坤宣读完这些获奖名单时,与会40余名班站长响起热烈的掌声,表明大家对这种大幅度奖励的赞同,令在场的机关人员咂舌。
其实,蓝领员工在收入上一点都不比白领少。可是笔者在基层看到,不少员工普遍认为,上大学、当白领才是“光明大道”,不少员工自己当了一辈子工人,说什么也不让孩子再走这条路。于是,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攻读高学历就成了判断将来是不是“有出息”、“有前途”的唯一标准。而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被人们看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员工是宁可花大钱也要把孩子送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学校,为的就是让孩子讲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考上大学。将来毕业以后当白领,不要作蓝领!
笔者认为,正所谓人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做好手中的工作,一样都可以取得成绩的。劳动哪里有高低贵贱之分呢?这种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心态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倾向,当上脑力劳动者才算“出人头地”,当不上就“受一辈子累”!——很多员工不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为了迎合老百姓的这种心态,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帮助大多数人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们国家的大学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合并、扩招直到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甚至已经出现了“教育产业化”的趋势,
目前,愈来愈多的人选择了继续在这座象牙塔里面攀——由于学历的严重贬值,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少人只能继续追逐更高的学历。您瞧,全民上大学之后紧随着的另一股浪潮就是全民考研,于是,研究生扩招似乎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一根“救命稻草”。结果显而易见,那就是硕士学位也在快速贬值。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甚至完全可能会出现全民考博的情形。到了那个时候,只怕博士学位价值都会一落千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这条“深造”的不归路上越陷越深?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心里面,高学历就意味着“好”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当白领、坐办公室、“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可是,与此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家的不少发达城市里面,已经出现了高级蓝领、技术工人奇缺的现象。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您想,大家都去作白领了,谁来当蓝领呢?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行情,很多企业为急需的蓝领工人提供的薪酬待遇非常客观,甚至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一般白领的收入。
您瞧,一方面是大学生们挤破了脑袋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这么多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虚席以待。而且,随着这种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强化,现在我们的教育政策也开始正在逐步向“蓝领生”发生倾斜。这已经成为将来教育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其实说到底,造成上述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心态就是“放不下架子”。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按照一般人的认知,脑力劳动的岗位肯定都是给那些高学历的人才准备的。有了高学历,才有资格作白领,从事脑力工作;只有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会“不得不”去当蓝领。反过来,根据他们的这个逻辑,具备了“高”学历的人只能做“白领”,如果去当蓝领就是“屈尊降贵”,就是“浪费资源”,就是“没面子”!学历、学位越高,就会越轻视体力劳动,对蓝领岗位不屑一顾。
不仅如此,大多数人的心里面还有这样一种认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白领阶层收入高、待遇好、工作轻松;而蓝领阶层工作又脏又累、工资低、福利差。诚然,在过去的那个时代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工作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了。而且,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蓝领工人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严重紧缺,各大企业为了吸引蓝领人才来就业,不惜重金高薪聘请。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白领阶层。时代不同了嘛!
那些正在为了自己的成绩上不了大学而烦恼的中学生们,那些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不惜“砸锅卖铁”的家长们,那些苦读了四年大学,一心一意想要作白领却处处碰壁,正在为将来的前途发愁的应届毕业生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认真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态?然后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