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荷花

【三八节特别活动】在你心中,什么样的女人最美?

发表于 2012-3-9 20:29:45 | 查看全部
面对镜头,文花枝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导游,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文花枝打出了报警求救电话,又立即向新天地旅行社报告了事故消息。听到游客们痛苦的呻吟,她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大家一定要坚持、救援人员马上就来了……”游客万众一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那幅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当时只知道自己呼吸困难,想跑却根本站不起来,感觉快要死了。经过多次挣扎不能动弹后真准备放弃了,这时却听到一个微弱的女孩的声音:“叔叔伯伯阿姨,你们不要怕,救我们的人就要来了,要坚持啊!”就是这个声音一直鼓舞着他,直到救援人员到来,他没有再晕死过去。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0:24 | 查看全部
 救援的人赶到现场,文花枝坐在旅行车的前排,当警察招呼救援人员抢救流血不止的文花枝时,花枝吃力地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救援人员看到花枝伤势很重,便不顾她的请求,准备拿撬棍撬开卡住文花枝的椅背,救她出来。花枝再次喊道:“拜托你们先救他们,我年轻,挺得住!”在救援人员抢救游客时,文花枝还用尽力气喊:“加油啊,叔叔大哥们,加油,加油!”

  伤员一个个被就救走了,下午4点多,距离事故发生已2个小时,车上只剩下文花枝了。花枝在确认车上没有任何人后,才让救援人员将自己抬下车。此时,她已经休克了。在去洛川县医院的路上,不时陷入昏迷的文花枝一直紧紧地将装有3万余元团款的挎包抱在胸前。看她伤势太重,好心人要替她保管,她都一一拒绝,说:“这是我们团队的团款,我要保管好它。”直到上手术台做伤口清创前,医院院长亲自给她做保证,她才将挎包交给院长。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0:59 | 查看全部
经过检查,文花枝伤势十分严重,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因为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8月29日凌晨,文花枝被转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当日下午,为了避免伤势进一步恶化,西京医院专家小组为她做了左腿截肢手术。这个23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她的主治医生十分惋惜地说:“如果能及早送来救治,她的这条腿是能够保得住的啊。”(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2:35 | 查看全部
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
记者舍弃新闻救人折射社会良知

  核心提示:连日来,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放弃采访抢救当事人的事迹,引来了各界好评,并被众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7月22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记协联合召开了“河南省新闻战线学习曹爱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早在2003年,《郑州晚报》摄影记者王梓就曾为了救落水者而舍弃了采访任务。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锐评价说,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面前,我们的记者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事实上,从普利策新闻奖“饥饿的小女孩”到摄影记者“守坑冒雨抓拍市民陷入水坑摔倒全过程”,从某电视台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死亡数字到摄影爱好者拍下“目击打工仔游长江溺水全过程”,社会的关注已经超出事件本身的意义,也折射出了记者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3:26 | 查看全部
没能救活落水女孩儿,惋惜的泪水在23岁的曹爱文脸上肆意流淌

记者救人VS放弃采访

  “只能顾一头,顾了孩子顾不了新闻。”

  7月22日,尽管事件已经过去12天,曹爱文仍旧表达着同样的观点。“孩子救上来了,120没有赶到,万一她还有口气呢,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机会,我会一辈子后悔。”



  曹爱文,现年23岁,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救人发生在7月10日17时,曹爱文与同事接到新闻线索称,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米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将近18时孩子被救了上来,当地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

  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一动不动。

  看着跪在地上乞求人们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

  “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孩子的叔叔眼眶发红,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

  “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

  “五下压胸,一下吹气。”

  不顾小女孩淌着白沫的嘴角,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

  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

  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

  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我当时连溺水女孩名字都没问到……”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曹爱文的这次新闻采访显然已经失败,当120赶来时,曹爱文又接到了另一个新闻线索,她不得不赶赴下一个采访目的地。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3:56 | 查看全部
职业道德VS社会良知

  “她做出了一个让一名摄影记者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和震撼的动作,一个红润的滚烫的嘴唇和一个冰冷的青紫的嘴唇牢牢地对接在一起,这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呼唤,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拯救。”7月21日,《东方今报》摄影记者闫善良,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是写道,“当时,我距离曹爱文只有1米远,一个‘身经百战’出入过无数次死亡事故现

场的我,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我无数次按下相机的快门,记录一个生命拯救另一个生命的瞬间。”

  郑州市民刘德清说,做记者首先应该是做人,在新闻现场记者已不是一位普通的看客,而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新闻良知的坚守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1993年普利策新闻奖《饥饿的小女孩》引发争议以来,公众对部分传媒人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一幅照片《饥饿的小女孩》: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照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苏丹叛乱活动给老百姓带的灾难进行控诉。此幅照片在1994年4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然而自图片刊发后,人们更为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自杀身亡。他的身旁遗留着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无独有偶,2005年5月9日,福建厦门下了一场暴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在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一位摄影记者在暴雨中苦苦守候近一个小时后,终于拍摄了一组一位骑自行车的人突然陷入水坑摔倒的全过程照片。这组照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关于职业道德VS社会良心的大讨论。

  同样的事件接连上演,2006年7月18日22时55分,网友“掐侠”在某论坛发表了自己拍摄的年轻打工仔游长江不幸溺水身亡的全程照片,贴子名为《昨天在滩子口码头目击游泳溺水全过程》。“掐侠”见死不救只顾拍照的行为,遭来众多网友怒斥。

  而2004年9月6日晚,央视某栏目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报道时,屏幕下滚动播出的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A ××人;B ××人;C ××人……传媒的冷漠以及看客心态,激起了公众的愤慨,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指出,“传媒应有道德底线,不应借人质事件发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4:18 | 查看全部
跳水救人记者评点记者良知

  一位网友这样留言:面对这位女记者,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一位记者的职业良知,也更让人看清楚那些背离人民的新闻记者的丑陋嘴脸。事实上,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更应该强调人性化,说白了就是要有人情味儿。曹爱文的出现,可以让老百姓重新认知我们的新闻记者,重新审读我们的新闻节目。



  同曹爱文一样,本报摄影记者王梓在一次采访中,同样放弃了拍摄小女孩落水瞬间,而是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出小女孩。

  2003年下半年,在郑州市大学路与航海路交叉口,一条自来水主管道爆裂,形成一个3米宽、5米长、6米深的一个大水坑,当摄影记者王梓与文字记者刘德华赶到现场时,警方已拉上警戒线封锁此处。

  由于是下午下班时间,此处又为郑州市交通要道,行人与车辆迅速增多,现场一下子失去了控制。

  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突然走进水中,由于目标较小警察没有发现,一下子坠入深水坑,两三秒的时间没了踪影。与此同时,王梓一跃跳进水中,在水下发现了孩子的书包,从小学生身后抱住她浮出水面,因为溺水时间较短孩子最终获救。

  第二天,在本报见报图片中虽然没能刊发出现场图片,但记者救人的行为被市民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本报奖励摄影记者王梓2000元,郑州市有关方面就此专门下发了向其学习的文件,郑州电视台绿城对话也制作了新闻专题。

  2006年7月21日晚,谈及记者救人的情景,王梓已经不愿再提及此事,觉得任何人碰到这种选择时都不会犹豫:“新闻与生命孰重孰轻,是很明显的事,作为职业来讲新闻重要,作为人的良知来讲生命更重要。其实,不仅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这样做,每一位公民遇到这种事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公众的良知,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良知。如果大家见死不救,成为一个个冷漠的看客,这才是一种畸形的新闻,是一种冷漠的新闻,更是一种没有任何人情味的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5:33 | 查看全部
消防队里“花木兰”(
近日,在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哈尔滨市消防支队特勤道里中队指导员杨丹光荣候选。这只“火凤凰”作为哈尔滨市第一位冲在火场一线的女消防警官,以她的勇敢和坚毅诠释着生命的美丽,感动着冰城人民。

  人物资料



  15岁在沈阳军区某部入伍,一年后入党;1995年考入解放军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分配到某部队通讯站任排长;1999年9月调到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一年后到特勤道里中队任副指导员,后升任指导员。

  几年来,她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警官和黑龙江省“十佳消防卫士”、“全省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全国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标兵”等。去年8月,杨丹光荣地参加了第七次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今年3月,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她先后参加了哈尔滨市天潭酒店特大火灾、北二道街20号重大火灾、买卖街117号地下煤气管道泄漏事故、油漆厂特大火灾等千余起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

  首战赢得男战友喝彩

  2000年9月,杨丹向领导递交了要求去基层工作的申请书。支队领导很吃惊,问杨丹:“一个女干部下基层工作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消防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带兵、训练、值夜班、上火场,你有思想准备吗?”杨丹坚定地说:“我没有那么娇气,男同志能做的我也能做,男同志能吃的苦我也能吃。我就是想证明一下女同志照样可以带兵上火场。”

  听说要来一位女同事,特勤道里中队内一片哗然,男消防队员议论纷纷:“来个女的,她能行吗?”然而,这个后来在火海里与同伴一样抱着水带飞舞的“小女子”赢得了大家的敬佩。

  道里中队辖区地处哈市繁华地段,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这里重点单位多,大商场多,高层建筑多,火险隐患多,每年发生的火灾、抢险救灾任务十分繁重。杨丹深感责任重大,来中队后,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灭火知识和灭火技术,每天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进行训练,爬梯子、挂钩梯、越障板、练单双杠……杨丹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杨丹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参加灭火战斗时的情景。刚到特勤中队那年的国庆节凌晨1时,一面街一家橡胶厂车间发生火灾,烈焰熊熊,浓烟滚滚,杨丹随消防队员们一起冲进火场,拿起一支水枪就向前冲,水枪的压力太大,手攥着很吃力。烈火烤得皮肤钻心地疼,浓烟熏得她直流泪,但杨丹仍不后退一步。那次战斗,伙伴们给他们的女指导员打了高分。

  杨丹说:“是战士,就要冲锋陷阵;干消防,就要赴汤蹈火。”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36:23 | 查看全部
 晚上睡觉“睁一眼闭一眼”

  每次参加灭火战斗时,杨丹总要仔细观察中队领导带兵指挥灭火战斗的情况,凭着她的天资聪明和虚心好学,很快就能独立带兵指挥灭火战斗了。消防队除了灭火,还担负着抢险救援的任务,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



  2002年1月19日16时21分,松花江公路大桥上一辆液化石油气罐车翻倒。道里中队接到“119”指令后,杨丹带领4名特勤队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在液化气罐随时都有爆炸危险的情况下,杨丹和战友勇敢顽强、舍生忘死,成功地进行了堵漏,并用水枪掩护工程人员将罐体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一场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2003年8月16日20时13分,道里中队接到“119”指令:奋斗路人和地下商业街二期工程入口处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有多名人员被困。中队出动两台消防车和13名指战员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的指示立即展开救援工作。杨丹不顾个人的危险,靠近塌方处一面安抚被困民工,一面指挥特勤队员抢救被困人员。两天两夜,杨丹一直战斗在塌方事故的最前方,同兄弟单位共抢救出多名被困人员。

  杨丹经常戏言自己得了一种职业病:晚上睡觉的时候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火警。特别是节假日,更是枕戈待旦。杨丹说:“在那种高度危险和紧张中获得的生命体验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

  不断拖延的婚期

  特勤道里中队是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消防站。为宣传预防火灾和逃生自救的知识,杨丹想方设法增添器材装备,购置消防宣传图片,还亲自担任讲解员。她流利的表达,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参观者的好评。

  在火场上冲在最前面,在日常生活中,杨丹以女性的细腻和温情装点着战士们的生活。战士病了,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战士们看病,给他们抓药、打针;战士过生日,她把蛋糕送到宿舍……等到杨丹过生日时,战友说要给她一个惊喜。那天,杨丹一推开办公室的门,发现桌上堆满了生日礼物,杨丹的眼睛当时就湿润了。

  为了工作,她的婚期从去年至今延期了两次。她说:“我总觉得在中队时时都有危险,不能分散精力。每个星期要值三四天班,一天24小时都是开机待命,没有时间谈恋爱,所以结婚再等一等。”这个月,杨丹终于要与心爱的人牵手走上幸福的红地毯。

  昨天,动力消防科对辖区内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时,讲述了杨丹的感人事迹。辖区内的网吧业主受到启发,60余家网吧自发联合起来将杨丹的事迹设置成网吧电脑的“桌面”,让前来上网的市民都能了解到女消防警官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20:46:41 | 查看全部
心地善良为最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