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月13日至15日,重庆市主流媒体,重庆卫视记者张君、许海波来到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专程采访拍摄该矿掘进四队李明勇班的创新发明。这也是重庆主流媒体首次到松藻公司采访拍摄一个班组的技改专题片。李明勇班,再次成了全矿人的焦点。
【跟帖:1078期】蚂蚁变雄兵(修改稿)
金银贵 彭政舞
3月15日,笔者来到了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掘进四队。见是笔者,李明勇和徒弟向勇又是倒水,又是递烟,两人脸上堆满了笑。
“谢谢金老师,不是您,我们这辈子都没机会上电视。”看两师徒的开心样,笔者也非常高兴,毕竟,这是通过《工人日报》报道过后,才产生的连锁反应。
李明勇告诉笔者,最近才成功的防突钻机助推器,被采煤五队“抢”去了,本连队还没机会用到。队长李帮银还“责怪”他,把好东西都给别人了。说这话时,笔者分明看到,李明勇脸上掩饰不住满脸的自豪感。
当笔者问起班组成功的诀窍时,李明勇说,班组犹如一个蚂蚁,要想蚂蚁成为雄兵,除了矿上、连队在人财物的支持外,班组人员的学习,自身素质的提高很重要。每周,他都会组织班组人员参加矿上的员工技校学习,连队的技术员每周也会组织他们学习如何制图,如何切割材料等。
李明勇说,他们原来也经历过失败,也被旁人冷嘲热讽过。班组几个人连图纸都不会画,连QC是啥都不懂,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员工。当时搞创新,一门心思就是想给班组员工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工人的收入。那时,大家整天窝在工具房里,敲敲打打的搞“土发明”。从加工PE风筒吊环到瓦斯探头保护罩,再到π型支架扣寸,他们犹如一只蹒跚起步的蚂蚁。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砺,他们已从被动式的粗加工路踏上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原始创新之路。从YT29型风锤底座的改进,到防突钻机助推器,再到压风防突钻机跑道,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些原始创新都有了精细化创新的影子。这只曾经蹒跚迈步的蚂蚁班组摇身一变,成了一只令人刮目相看的雄兵班组。
“一个原始创新技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而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乃至于失败,才能总结出经验再到成功。一个团队想创新,如果不充实自己的知识,耐不住失败的寂寞,那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当李明勇说这话时,他眼里流露出的那份坦然竟然是那么的熟悉,熟悉得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重庆卫视记者张君告诉笔者,这次采访李明勇班,是一次体验式的采访,与他以往的采访有很大的不同。深入到主人公生活工作的地方,深入到地心深处,真正和他们走在了一起。也更明白了李明勇班搞发明的那份坚韧与执着,也真正理解了,体验到了,煤矿员工搞发明的不易。虽然这些原始创新与那些专业发明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些创新却闪烁着矿工的智慧。他希望通过媒体,通过镜头,让更多的人关注煤矿工人,关注这群不屈不挠,从没向自然妥协的群体。
图为:李明勇(左一)和徒弟正在井下现场演示他们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