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05|回复: 0

中大35岁博导Science发论文

发表于 2012-3-13 09:15: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大生科院教授、博导,35岁的贺雄雷。

  南都讯 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研究者发现了染色质结构与DNA突变调节机制间的关系。该研究论文昨日刊发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据悉,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导致人类许多疾病(如肿瘤)产生的基因突变的原理。

  基因突变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也是人类许多疾病(如肿瘤)产生的主要原因。科学研究让我们知道,人类的遗传物质D N A由A、T、C和G四种碱基组成。其中碱基C很容易发生水解脱氨,最终成为碱基T,从而引起人类遗传物质的变异。

  而据统计,人类遗传疾病的1/4是由上述突变引起的。因此这类突变在细胞内是否或如何被调节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这也是科学家们至今仍在研究并试图了解的奥秘。

  35岁的贺雄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导的课题组在研究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 N A突变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昨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

  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D N A是否处于核小体“绑定”状态,对其C G含量影响很大。在没有绑定状态下的C G含量会大大减小,而基因突变也正因此而增加。即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小体结构可以抑制碱基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C到T的突变。

  贺雄雷说,这提示这种结构可以抑制碱基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C到T的突变,但这些结论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科学家们认为,对调节机制的认识将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疾病包括肿瘤发生的机理,并对理解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及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据悉,这也是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对于该校而言,这篇论文实现了该校的历史性突破。

  访谈

  30岁成为博导,贺雄雷创下中大之最

  “回国牺牲很多?事实并非如此”

  贺雄雷是1977年出生的,1994年进入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读本科,1998年师从龙綮新、王珣章教授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但此后三年他却并未选择出去工作,而是一直呆在学校实验室,当一名不领工资的“研究生后”。2004年,他考上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2007年返回母校,被特聘为中大教授,这也是中大历史最年轻的博导、教授。

  说起与生命科学的结缘,贺雄雷笑言,“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当时是因为高考第一志愿计算机专业没有录上,才被调剂到生命科学专业。对这门专业真正产生兴趣是在研究生阶段。当时,中大的双导师制给学生很大的空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实验室“折腾”,研究生毕业后的三年,他不做白领,而宁愿选择在这里做不领工资没有名分的科研人员。导师也给他最大的理解。

  博士生毕业,导师张建之希望他留在美国,母校中山大学也同时向他抛来橄榄枝,“当时导师希望我留在美国继续做博士后,按照圈内传统的路子,等三四年后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但中大当时给了我不用等的机会,有了教授这个头衔也意味着我可以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可以独立去申请科研经费、独立招学生,我可以提前三四年做自己的事。”

  贺雄雷认为,很多人认为回国会牺牲很多,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自己读研究生时期国内与国外在生命科学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大差距,但到了2007年已经有很大变化,国内与国外都已经很接轨,而互联网也让科研上的交流和信息查阅更便利,他开玩笑道:“比如刚刚发的这篇论文,我们看到时美国人还在睡觉呢。”

  刚刚作为中大自主招生面试评委的贺雄雷对“就业与前景”这一话题也很有感触,“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工作却不好找,这可能会让大家灰心,但我特别想对那些有志于生命科学的高中学生说,就业不能太看眼前,生命科学现在还处在理解的阶段,而不是产业化的阶段,这是学科发展的规律,选择专业应该更多考虑到三四十岁时的前景,现在可能有些专业大家觉得很热,10年后可能未必会怎么样。”

来源:南方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