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61|回复: 10

(修改稿)创新能力“长不高”,源于创新成果长在深闺人未识

发表于 2012-3-16 21:11: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件产品的产出结果决定着效益创造的好坏,因此从工艺工序的改进、设备设施的改造创新至关重要,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件产品能否从“本地大米”变身“泰国大米”,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创新需要众人划桨开大船,让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提升创新能力的阵地和平台。那么当前班组职工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是什么因素导致创新能力迟迟“长不高”呢?
                                        创新能力“长不高”,源于创新成果长在深闺人未识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土城矿  刘佳跃
       在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土城矿召开的3月份的安全生产作业计划会上,矿领导责成技术主管部门将去年各单位上报的33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梳理归纳,并编辑成册子发放到采区、开拓区以及选煤厂等区科单位,作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教材使用。另外,要求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对33个项目进行研究攻关,把纯理论的创新项目转化成服务安全生产的实际成果。无独有偶,3月10日,笔者到该矿采煤四区采访,了解到这个采区去年的小改小革项目达到10多项,其中采煤队机电工王调勇自己的小创新就达到三项。按道理他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他却说:今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项创新成果出来,目前手里的一项创新项目也是越理越乱,找不到一点灵感,可能要“黄”了。
        创新能力“长不高”,难道是班组职工的能力集体退化了吗?经过深入调查走访,才发现不是类似王调勇之类的班组职工创新能力退化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源于创新成果被“深闺”,就像一个原本貌美如花的女子,因为家长陈旧观念使然,整天被锁在深闺之中自怨自艾,没有公众眼光的赞赏、没有舆论的褒扬和荣誉助推,渐渐低迷退缩、浅尝则止也就成了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创新能力“长不高”并非王调勇一个人的沉重话题,这是当前大部分班组面临的现实。就当前而言,煤矿班组创新能力和水平总的来说还处于一个低效运行阶段,创新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新项目含金量不够、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及时推广运用,管理层对创新成果重视不够等是掣制班组职工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的关键因素所在。
        创新能力要提升,首先要有心,其次才是新,无心则怠,怠则无果。那么如何克服创新能力提不高这个短板,让创新这个小喇叭变成音域宽广的扩音器,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呢?通过调查,班组职工给出了很好的点子。
        盼望有个主心骨,增强班组创新话语权。所谓主心骨,是指来自厂矿和区科单位主要领导对创新的支持。班组职工普遍有这样一种难言之隐: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搞出呢么一两项小改小革来,没曾想常常被工友误解,认为是在捞资本或者在沽名钓誉。这些都不怕,时间长了,小改小革在班组里真正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安全环境和提升劳动效率的时候,工友们很快就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可怕的是因为班组生产任务紧张,创新经常会被看成不务正业、偷奸耍滑。有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创新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班组职工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这项工作,一鼓作气,一而再再而三,手里的创新项目也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阻力和风言风语半途而废了,创新能力也会在积沙成塔,滴水成溪的持续努力中得到提高。
       重视变重事,安排变落实。每年的年末岁首,针对创新创效的安排布置、表彰奖励不可谓不热闹,但是安排表彰后,雷声小了,雨点没了。班组职工坦言,一切以生产为重的氛围让他们缺少开展创新的激情和灵感。建议管理层和各有关部门变重视为重事,安排变落实,逐条逐项推进年初关于创新项目计划的落地生根,把属于个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有了浓厚的活动气氛,不仅人人主动参与,创新项目的含金量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真金不怕火炼,让丑媳妇走出深闺众人识。有了创新项目,却因为机制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创新项目躺在闺房里睡大觉,其作用发挥大打折扣。班组职工纷纷建言,应该组织人力物力对这些创新项目进行研发,形成有形的创新产品,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同时也是一种荣誉鞭策,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以优带劣、以好带次、以一带十、以十带群的良好创新局面,做到这些,不愁“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发挥好“带头羊”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能手。在班组中,有很多肯学肯钻的熟练技能工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他们的创新成果创意十足,构思巧妙,很好地助推了班组安全生产。但是这些人的创新往往从小我的角度出发,缺乏一种集体意识和公众意识,要让班组创新能力从孱弱的嫩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就要充分发挥班组创新“带头羊”的引领作用,以老带新、以熟练带生涩、以个体带群体,最后达到班组创新能力普遍提升,创新成果遍地开花的目的喜人局面。
     “给我一个合适的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定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班组职工的创新能力要取得新突破,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要得到提高并提升创新成果的含金量,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规范考核激励机制,让职工有机会创新、有平台创新、有条件、平台、载体、氛围创新,同时,管理层的支持帮助不可或缺,技术层面的指导帮扶不可缺斤短两,创新成果的及时研发、推广、运用不可停摆,做到这些,班组职工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一个合适的支点必将撬起企业产品、质量、效率、效益这个大地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1:14:07 | 查看全部
修改后继续发帖,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并提修改意见,学生在此感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1:33:11 | 查看全部
应者寥寥,看来差距还很大,继续努力,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7 20:55:35 | 查看全部
祝贺刘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06:00:24 | 查看全部
学习


创新人员积极性不高,源于很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具体项目的创新过程中,由于很多职工文化水平不高,其创新点子完全是自己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具体实践成果,当创新项目进行到某一阶段时,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一些卡壳环节得不到很好的理论指导,没办法只好半途而废;含金量不高是普遍现状,由于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不够规范或者说以偏概全,造成某些创新人员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拿奖励或者完成任务而创新,进而偏离了服务安全生产这个主题,粗制滥造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走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15:31:32 | 查看全部
第一,导语(引子)还有待修改;第二,文中不少内容和您主题关系不大,是否可以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7:02:23 | 查看全部
谢谢玲子老师,马上进行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7:20:12 | 查看全部
玲子老师暨各位文友,再次作了大幅修改,请再提修改意见,不胜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0 18:31:48 | 查看全部
个人认为此文章有两段应该是写在点子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1 00:25:04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