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消费者维权难,消协不能打酱油
叶祝颐
消费者维权难是一个老问题。在一年一度的“3.15”之际,中国消协与各地消协组织了不少维权活动。中央电视台也按惯例举办了3.15晚会,对消费霸王条款集中进行点评。在我看来,要改变消费者维权难的现实,不仅消费者自身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勇敢对消费霸王条款说“不”,不向消费潜规则低头。而且消协要体现责任担当,积极带领消费者维权,挺起腰杆挑战消费霸王条款,掀翻不利于消费者的种种消费潜规则,让消费者维权天天都是“3.15”,而不能局限于3.15这一天象征性举办一些维权活动。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消费者被欺负、被忽悠,消费者的娘家人——消协如果不发声,不仅商家会拿消协当“病猫”,消费者也会拿消协当“鸡肋”。
虽然《消法》颁布多年,但是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消费者在商家面前并没有话语权。维权成本偏高、取证困难,消费者个体力量单薄,就是消费者维权难的现实写照。而消协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也处境尴尬,消协虽说一般设立在工商局大院,但它不像工商局那样拥有行政执法权与行政处罚权。因此,消协的职能多体现在开展消费知识宣传,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即使有消费者求助消协,消协对商家违规经营潜规则也往往停留在组织调解、提请媒体曝光的层面,对违规商家的约束作用有限。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消法》没有被商家信仰,消费者遭遇消费维权瓶颈,消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消费者不满意,职能被潜规则架空的消协自身也感到“英雄气短”,于是乎,消协逐步演变为一个鸡肋式的组织。即使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无奈娘家人底气不足,他们往往只能跟侵权者“单打独斗”,但无论是精力上,还是经济上,个体维权成本高昂,消费者往往无法承受,所以,面对商家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消费条款,选择忍气吞声、保持沉默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针对消费者维权难的实际,消费者不能忍气吞声、退避三舍,消协更不能作壁上观、无所作为。消协一方面要提醒、督促商家尊重消费者权益,检视霸王条款与消费潜规则;另一方面要引导、帮助消费者主动维权。此外,消协还可以考虑通过公益诉讼形式为消费者群体维权,改变消费者个体力量单薄的被动局面。如果中消协与地方消协组织都能挺直腰杆,较真消费潜规则,用法律武器炮轰霸王条款,把为消费者维权当成自己的本分工作。不仅可以唤醒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感受到消协的真实存在。违规商家的霸王底气也会收敛几分。对改善消费大环境也有好处,还可为《消法》修改、完善,积累素材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