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笨鸟”转身“创新达人”
顾家瑞
3月26日,中石化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2011年专项奖励成果公示了:三采中心注聚一队孙志刚创造的“填料式介杆密封装置的研制与应用”的成果获得采油厂基层创新成果二等奖,将获得奖金2000元。看到公示后,笔者立即驱车来到孙志刚所在的8#-1注聚站采访。
当笔者来到注聚站泵房,看到孙志刚正在仔细察看凹凸不平,被阀蕊撞击得斑斑点点的注聚泵锥阀,笔者故意轻咳了一声:“孙师傅,你又在琢磨什么呢?”“我在想是什么原因造成锥阀表面产生这么多的麻点,我正琢磨一项创新呢!”孙志刚回道。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填料式介杆密封装置成果获得厂二等奖,采油厂网上已经公示了!”
“是吗?我还不知道呢”孙志刚语气很淡定地说:“这项成果花了不少功夫,光加工图纸就画了10多张,这项成果从开始有创意到‘出世’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呢。”
在笔者的印象里,大概六年前,孙志刚因为不会计算调水量,工作经常犯糊涂而被同伴们取了个绰号叫‘笨鸟’。如今,孙志刚已有了8项创新成果,成了名符其实的“创新达人”,是三采中心乃至孤东采油厂的创新能手。
“你给我讲讲创新成功的经验吧,作为一线员工如何才能提高创新能力”笔者向孙志刚抛出了问题。
“其实也没啥,就是我平时爱琢磨,爱鼓捣,鼓捣鼓捣就成了。我觉得,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而且一个不能少。”且听孙志刚娓娓道来:
“要引导员工创新从小创意、小革新开始”。具体说,要培养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根据现场生产难题确定改进的思路。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创新攻关的目标,要克服眼高手低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脚踏实地从制约班组管理的节点入手,从小事做起。“我认为,要有股子爱琢磨的钻劲,遇到问题把它解决的韧劲,与我们的实践和需要紧紧结合起来,创新也才可能出成果,成果也才能更适合我们的需要。”
“要提素充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要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所必须的知识积累,掌握创新的基本工具如制图,提高动手能力等。“以前我想搞个创新,可不会制图,不懂工艺原理,好的想法就是做不出来干着急。虽然我的基础差点,但我刻苦钻研机械制图,啃理论书籍,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能绘制加工图纸,对注聚泵的工作原理也算了如指掌,创新就容易得多了。当然,这个过程也许是很痛苦的”孙志刚说。
“还有,企业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优化员工的创新条件。”员工创新大多是正常工作以外的业余劳动,不是“规定动作”,员工有了好的想法,如果企业不能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员工自己掏腰包加工配件,进行项目的推广,员工个人难以承受,也会造成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原先我自己花了1000多元加工配件最终创新还没有取得成功。现在,企业给我提供了5000多元的推广资金,我感到搞创新越来越有劲了。”孙志刚表示。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善员工的创新氛围。”要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从精神、物质等方面对创新有一定贡献的班组员工给予奖励,鼓励员工创新。要给一线员工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应有的地位,给予合理的工资、生活待遇。经常组织一线员工开展改革、创新活动,及时对员工的改革、创新加以评奖、鼓励。要鼓励员工的这种钻研、创新精神,对成绩突出的要评功论奖,营造出人人学技术、个个勇创新的良好氛围。
“我们厂规定,员工获得厂级以上创新成果就可破格晋升为工人技师,而且成果奖励幅度很大,这几年我获得的创新成果奖励近万元,是创新让我名利双收,也给了我这个‘笨鸟’莫大的创新动力。”孙志刚对今后的创新充满了自信:“针对上面的这个锥阀的问题,我已有了创新思路,准备把锥阀改造成平板阀,试验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