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15|回复: 6

探寻阳光港口的创新“DNA”

发表于 2012-3-27 11:37: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探寻阳光港口的创新“DNA
通讯员 杨斌 李玲


在2011年度“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评审中,日照港集团“日照港GPS货运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等项目连夺5项大奖,这是自2006年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日照港连续5年在科技项目评选中获奖,缘何这些奖项频频“花落”日照港呢?

一组数据为证:最近5年,日照港一年申报专利20多件,全部为一线职工申报,自主创新QC成果年均200余件,90%以上由一线职工完成,特别是一年平均诞生300项以上以职工命名的小改小革、工艺方法,为企业效益和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可以说,创新已融入日照港员工队伍的血脉,成为每一位职工的“DNA”。



“家”——创新的港湾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日照港岚山公司女子叉车班,一进门就被这里温暖和谐的氛围所感染。无论是墙上的班组标语、文化园地,还是整齐的饭缸、一本本影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会想到,这是一个班组的工作环境,很快我们就从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上找到了答案—“班里如家胜似家,姐妹非亲心更亲”,原来是她在队里又有了一个“家”。

“班组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女子叉车班班长、省党代会代表马玉娟说,这个集体,共有15个姐妹,姐妹们经常一起聊孩子、家庭,有了家的感觉,有了互相鼓励、相互借鉴的氛围,创新,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比如,她们从事的船舶下舱穿杆作业时,船头有个位置被称为“老太太脚”,坡度斜,每次都无法装货,这在过去、在船东看来,都习以为常了,副班长陈娜等几个姑娘,愣是发挥出“绣花”的巧劲,摸索出了类似“斯诺克”台球的“撞球”技术,每艘船又能多装20多捆货,“船方工人给我们伸出了大拇指”,殷珍说,这种“无声的赞美”更让她们喜形于色。

三公司设备一队门机班的小伙子,平均年龄不到28岁,这些“80后”大部分都来自外地,当初刚到岗位,公司就根据他们的专业做了职业规划,为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现在的他们已经在日照扎根,单身的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星级”青年公寓,不少成家的还买上了港口自己建设的生活区。而单位还专门邀请他们的家人到港上参观,走进员工的生活。来自青州的赵黎明表示:“这让我们彻底打消了后顾之忧,专门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单位对自己培养,我们班的理念就是创新,师傅们告诉我,创新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只要能有效地改善工作、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就是创新。”为了尽快增强手感, 他们每次操作前都要在心里默念安全守则,想清楚如何抓、如何放、设计好移动路线,空闲下来,几乎天天抱着库里换下来的旧手柄。熟能生巧,越娴熟,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也就出来了,如张衍义工作法、海相效率等一批创新工艺逐步由这些80后推出并实践,获得了很好的受益,仅2011年一年,设备一队就提高效率10%,节约能耗8%。



学习——创新的基石



在日照港,创新不是80后的“专利”,70后乃至60后也开始加入这场工作实践中。作为大部分是70后门机电修班的班长,刘磊自豪的说,“如今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班组、队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模式下,一个新人,不出三个月就能成熟顶岗,而且,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些进口变频器、PLC等技术难题,从‘表’到了‘核’,打破了部分技术垄断,实现了自主维修”,“创新也不是蛮干,先要学习,创新才能有方向,如今信息、网络等高端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不仅要懂业务、懂技术,还要会外语、懂电脑”。班组开展的“DF”学习论坛,开通“飞信培训模式”和技术“微博”。在自主设计研发的门机维修、作业试验平台前,刘磊讪讪的说,“这个技术被一个电控厂家拿去做了成品卖了,可惜我们当时没有申请专利”,可一说起这项技术会在港口很快普及,他脸上的惋惜一带而过,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原理和使用方法,“每年我们获得的交通部、省里的,行业的qc成果,可有它一大半功劳”。

股份二公司的胡宗梅今年48岁,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在港口上了生产信息系统后,为了尽快提高打字速度,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她把键盘画在纸上,抽空就练打字。眼看着被她敲碎的纸越来越多,她的打字速度也越来越快。就凭着这股韧劲,两个月时间,胡宗梅硬是从“盲电脑”,成了“盲打高手”。

日照港第一个由员工姓名命名的班组铁运公司徐玉金班,从事机车检修工作,班组专门成立了“创新学习工作室”,开展“轮对式学习团队”,确立了奋斗目标——“优化技术标准就是我们的超越点”,现有68项创新成果,8项国家专利,班组6人,人人都有国家专利,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利班”。





实践——创新的舞台



创新源自实践,最伟大的思想也不能取代最简单的劳动

作为“驾驭”世界最先进矿石卸船机的“指挥员”,刘召军立志打造一支一流学习团队、领跑世界第一效率、创造行业最佳业绩的“日照港口第一班”。他带领班员到上海罗经港区学习卸船机操作技术,对标行业世界最高效率。用他话的讲,他们不断超越的不仅是卸船作业效率,还有日照港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工作追求卓越的阳光团队精神,目的是为了争创赶超同行业一流的管理绩效,塑造日照港铁矿石运输服务世界第一品牌。他们练就了“抛物线运钩法”、“一抓准”、“飞行卸料”等多项“拿手绝活”,三年间以7359吨/小时,8016吨/小时,9786吨/小时的卸船效率,3年内三次刷新矿石卸船世界纪录,成为日照港享誉海内外的“金字招牌”,而他们,并不满足,“最近又梳理了可以改进的工作环节,我们的目标是超过1万吨/小时”,刘召军坚定地说。

而到了岚山港区502堆场,映入眼帘的是像士兵一样队列整齐的货物,据岚山公司仓储一部王恩新主任介绍,这18万平米堆场,就是员工“创新”的舞台,我们要求每个人每个月都要有创新,创新大小都有奖励。在集思广益的“诸葛亮会”上,诞生了独特的4211大豆苫盖法,在场地上凭空造出了座座流动的“大库”,打破大豆不能露天存放的“老传统”,2011年雨季47万吨大豆露天堆放,无一起货损事故,让货主啧啧称奇。而旗下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的“无中生有”也创造出大效益,探索的混凝土坡道出运沉箱新工艺,打破了传统的沉箱出运工艺格局,利用潮汐和气囊顶升,替代了“浮船坞”,将一个万吨级码头的沉箱运输费用350万元由降至60余万元,出运周期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为12小时,填补了国内同类技术的空白。

由自有技术力量自主研发而成的GPS货运管理系统,首开了全国港口信息化可视化场地堆存管理和大宗散货物流智能化空间位移的先河,货主和贸易代理商,从此即可通过该系统中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办理网上疏港发货业务。而智能检斤系统成功运行,使港口跨入了检斤过磅无纸化的“5秒”新时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照港活力员工迸发的创新激情和活力,绵延起日照港人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18:21:42 | 查看全部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21:13:24 | 查看全部
真不错,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21:49:18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05:27:45 | 查看全部
不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16:28:30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16:29:11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