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南昌铁路局南昌电务段 黄勇
相同的一份工作,给“张三”只需要一天的功夫就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而“李四”却完成得十分吃力,“王二”虽然草率完成,但是效果不佳甚至压根没有能力做好。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的差异造成主要由于班组员工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业务技能、个人觉悟、思维能力等综合质素参差不齐。工作效率高的员工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同时,不仅能得到企业应有的价值回报,也能感受到劳逸结合的工作乐趣。效率平平或者底下的员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可忙到最后什么效果都没有,一事无成。
而创新则恰恰是后者的出路。通过创新,他们才能改变既有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手段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创新由此也成为班组职工前行的源泉活水。而创新制度的有效保证、员工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加强便是挖掘活水的重要基础。
时下,创新我们已经成为眼下炙热的话题,我们谈得很多、也很细,从起初的缺资金、缺技术、缺场所和制度的保障到如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坚强后盾,从班组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到员工亟待提升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思路逐渐明晰、创新的效果越趋明显,创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探讨创新的话题也犹如剥笋般层层深入。直观地说,员工创新无非是想减轻工作压力、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诸如此类目的。但是不少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让不少员工想创新又受到守旧思想束缚;企业缺乏行业沟通、交流机制,很难用形成的明显差距撬动他们创新的神经,让许多愿创新的员工苦于不能发现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
于是,创新便很难生成实实在在的想法和打算,即便有了计划也很因没有参照而难形成有效对比,从而制订具体行动方案,就算创新型思路和创新行动都有了,但是创新能力又成为了绊脚石。
创新需要思想、行动加能力的三者统一,缺一不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虽是一句广告词,但是我觉得它却深深地道出了我们创新永无止境的美好愿景。如果把创新比作是一盏油灯的话,那么创新的思维便是那灯油,创新行动就是那灯芯,只需一个火源便能将创新之灯点亮。而这个火源则包含学习、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经历失败,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是却不是遥遥无期的。相信,我们的班组职工在谈创新、想创新、学创新、去创新之前,不妨多做做功课,多问几个问什么,多补足自身短板,并且扬长避短,根据员工自身特长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创新规划,就一定能点亮前行的星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