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老师讲座-----从抗震救灾稿件中谈特色稿写作
从两期稿件的投稿中看,大家的投稿热情很高,应变能力不错,许多人都能积极跟帖主题,尽力采写报道。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稿件却未能见报。如果说原因,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大家稿件对新闻性和特色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
首先,稿件中人云亦云的东西多,而具有独特视角的新闻少。抗震救灾现场报道,我们必须把持我们独特的角度,即受灾企业的班组职工现况!可这方面的稿件却是我们这些通讯员难以触及到的,因为我们不是记者,不可能去现场采访;我们不是受灾企业,也不可能感同身受。因此,大家所写的概括性稿件,表态性、捐款的稿件,新闻性和力度就差多了。大家想想,面对如此大灾,全国上下都在捐款,每个单位都在组织捐款,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还算新闻吗?如果说这里面有新闻,那也就是特色捐款,比如媒体中报道的乞讨者的捐款、捐款数额最大的企业的有关报道等。如果大家的特色捐款难以到达这个程度,那也就不能算特色新闻了,因此,许多稿件难以被刊用。要么,大家都能写出像丁于兵那样反映单位班组职工抗震救灾行动的稿件也好,可惜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稿思路依然局限于捐款、声援等普遍性动作上,所以,缺少了新闻竞争力。
其次,大家还是没有学会讲故事、说细节。许多稿件,都写到立足本岗位救灾,可是怎么立足本岗位救灾的?却从稿件中没有看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身边点滴的小事和细节写起,来反映突发事件中的一些变化呢?在此,我还是要提倡大家学讲故事!!大家不妨学习下记者张敏的稿件,丁于兵的稿件,新人穆英的稿件。这些稿件,都是因为对一个事件的故事性叙述和细节的再现而让文章与众不同,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可以说,不能如实记录突发事件中呈现的诸事百态、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写者,是不合格的写者。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都不是专业记者,无论报道什么事件,我们再努力也难以与其它媒体抢时间、争速度,所以,我们只有从抓特色、抓细节、抓深度上做文章,体现我们的与众不同。
总而言之, 我想对大家说的,无论写什么、想什么,一定要走特色之路,惟有抓住特色,才能与众不同,不然,就永远列于普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