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月矿区的清晨,空气中掺杂了丝丝的暖意,柏油路两旁草坪中的三叶草似乎更能感受到这一点,几片青翠欲滴的嫩叶已经开始随风起舞。刚刚上完夜班升井后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翟镇矿副总工程师周加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浓眉大眼、声若洪钟,既有山东大汉的热情豪爽又有煤矿工人特有的朴实与坚韧,这就是周加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荣誉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应该属于新矿集团、属于翟镇煤矿,属于每一名为企业发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矿工弟兄。”面对采访,周加启显得非常平静。从全矿“三带头标兵”、“创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到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采煤区队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誉的背后是周加启用汗水走出的一个个坚实的脚步。
干工作,心存感恩。
1985年参加工作的周加启已经在煤矿摸爬滚打了20多个年头,从一名回采工一步步到调度员、班组长、副区长、区长、党支部书记、再到矿回采副总工程师。工作中,他身先士卒,任劳任怨,这些年究竟下过多少个井,流了多少汗水,周加启自己也说不清。
“干工作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经常想想自己的工作是否对得起企业、对得起岗位、对得起职工。”把感恩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就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2000年担任翟镇矿回采二队采煤队长期间,周加启曾带领该队连续五个月创出月产10万吨的记录,其中4月份在3206东工作面创出12.1万吨的好水平,实现了新矿集团二层煤高档普采最高记录。这一年的8月份,周加启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工区3206东工作面搬至3206西工作面,工作面倾度大、温度高、顶板破碎严重,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面对严重的生产压力,周加启也感到肩膀上沉甸甸责任和压力。他说:“我们回采二队是一支永不言败的团队,面对困难我们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想办法啃下这块硬骨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完成生产任务。”他在井下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带领职工在顶板破碎、煤层超高地段实行人工剥帮,与大伙一块摸爬滚打、一块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汗水、疲劳、饥饿时时袭击着他,一些职工看了不忍心,劝他上井休息。他说:“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上了井,心也不踏实。现在,最重要的是大家伙不蹭着,不擦着,我怎么都行。”工人们佩服他这股实干劲,暗地里都称他为“铁区长”。搬家任务顺利完成后,他迅速组织生产,提出了向安全稳产要效益的思路,要求全区做到条件差时不减产,条件好时创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工区原煤产量稳步提高,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生产原煤34万多吨,全年完成原煤总产量100.56万吨,超计划55.26万吨,创建区历史最好水平,职工收入比以前同期提高40%。在周加启的带领下,他所在的采煤队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杜绝了轻伤和三级以上非人身事故,曾连续五年被命名为集团公司红旗区队。
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对周加启而言,无论工作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能始终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这种心态是他这些年来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更是他对工作的一种热爱与尊敬。
创大业,勇挑重担。
煤炭主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前提条件必须拥有较为充足的煤炭资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今天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企业多年来培养的结果,在企业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别的选择,也不会有别的选择。”2004年2月,已是翟镇矿副总工程师的周加启主动请缨,带着矿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厚望,带着战天斗地的豪情,远赴山西、贵州等地,为企业探寻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为寻找煤炭资源,以周加启为首的18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曾先后到内蒙古东胜煤田、山西吕梁煤田、陕西榆横煤田、贵州织纳煤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这些地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他们行程20000多公里,跑遍了贵州、山西大部分山区。在与合作方开始接触时,周加启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知识,全方位进行地质勘察,白天跑当地煤炭局要资料,翻山越岭搜集周边矿井的基础资料测量地质数据,与对方专家进行反复的沟通。晚上把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建档。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写出了三万多字的合作方案,这个方案通过了公司领导和对方的认可,使双方的合作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刚到贵州省毕节地区创业时,周加启和一起来的员工陷入了困境中。当时,他们在四面透风的石块砌起的棚子里办公、住宿,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信号,用油灯照明。寄封信、发份传真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一些同志水土不服,患上了腹泻、感冒等疾病,大家都很想家,有的同志开始出现后悔和抱怨的情绪。“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是企业外部发展的排头兵更是职工家属的希望,既然大家义无反顾的来了就要来得了、留得下、扎下根,干出个样子来给家乡人民看看。”周加启开始用实际行动给大伙鼓劲,他和大家吃住在一起,重新改造了炸药库值班室,修建了锅炉,建起了临时澡堂。春节期间,他拒绝了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在矿上组织人员对井上下进行改造,优化完善了采区布置和通防系统,使井上下面貌焕燃一新。周加启清楚的记得那一年6月初下下的那场大雨,是贵州50年不遇的大雨。当时大风带着暴雨夹杂着冰雹,使整个矿成了一片汪洋,周加启带着几个同志在大雨中垒坝、垒院、挡水、泄洪,汗水夹杂着雨水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泥人。这次大雨,整个六龙镇有8对都淹了,但红星煤矿保住了——这是周加启他们用命保住的!
“你们这种吃苦敬业的精神,表现出来的这种韧劲闯劲,让我们见识了新矿员工的风采。”贵州省煤炭厅和大方县的领导被周加启和他的战友们的精神感动了。“周加启有苦不怕苦,再苦不叫苦!”这是翟镇矿矿长佟强对周加启工作态度的评价。的确,每到紧要关头,周加启都会咬紧牙关迎难而上。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红星、大沟等煤矿的投产,从贵州的连绵群山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处处留下周加启开源拓荒的足迹,他用一种精神在黄土高原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创业之歌。
抓安全,永无止境。
“现在的煤矿生产和过去不一样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职工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企业在技术、装备、资金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都为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了保障。”做为一名矿分管回采工作的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是他不懈的追求。周加启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十分注重良好的生产秩序的建立。他针对该矿地质构造复杂的实际,尽量缩短地质预报周期,并按生产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特定分析,然后根据对现场的分析排接续、定计划,使基层单位在组织生产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弹性和调整空间,从而避免突击生产和冒雪蛮干现象,这也成为建立良好生产秩序的关键。无论是生产现场还是到基层区队调研,周加启都十分尊重和倾听技术口和安全口工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保证最大限度地矿上决策的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他常说:“煤矿的安全工作一定不要在制度和管理上走极端,要潜移默化地抓安全,充分确认现场条件,在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再组织生产,千万不能重生产轻安全。”为解决突击生产带来的不安全隐患,达到让工区正规组织、职工正规操作的目的,周加启加大了正规循环率考核力度。每月初他根据采掘工作面条件的预测,结合相应的采掘工作面定额,安排制定以正规循环为基础的作业计划,要求专业部门必须按照条件的变化,尽量细致地化分考核单位,体现不同条件下循环率的差异性,以便于操作。他要求回采工作面以作业计划规定的一个圆班的正规循环率为考核基数。以一个圆班为考核时间单位,每月的考核单位与当月编制计划采用的考核天数一致,在一个考核时间内,循环个数在计划数上下10%为合格。当正规循环率当月达到80%时为生产组织正常,否则,每升高或降低1%时,对区队奖罚300元。这一正规循环考核办法实施以后,专业杜绝了突击生产的政策,区队取消了激励生产的政策,班组没有了突击生产和加班延点的现象,回采正规循环率由78.7%提高到90.1%。保证了现场的安全生产。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也是矿工最大的福利,而创新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创新的思路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向创新要效益、向创新要安全。”随着这些年“三大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周加启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意义。他常说,一个现代化的矿井必须要紧紧依靠创新才能不断完善生产系统,通过科技投入才能逐步提高矿井的装备水平,现场的工作环境改善了、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上来了,我们的安全才能有保障。去年以来,翟镇矿开始推行自主安全管理模式,刚开始周加启就发现各个班组、区队的管理人员仅仅停留在生产组织的思维方式上,而没有把自身做为安全生产组织行为的主体,为彻底转变这部分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他积极推行“微观安全风险评价”,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某一系统或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价,然后由施工区队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编制规程措施。在生产组织上,他尽可能赋予各区队一定的安全组织与协调权力,来灵活有效的实施考核管理办法,调动各层组织的安全工作积极性,自主而理性地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专业、区队和班组之间自觉形成了一道道严密安全关口。
目前,翟镇矿已经实现安全生产1960多天,面对即将实现2000天目标的的大好形势,周加启却忧心忡忡,他说“在这种特殊时期,我最担心的是职工出现松懈和麻痹的思想。 2000天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今后我们的目标还有3000天、10000天,对我而言,抓安全永无止境。”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对此周加启的理解是:“农民种地盼望的是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我们矿工盼望的就是安全生产有个好收入,做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精心种好安全这块责任田。一个人只有忠诚于自己的工作,树立一种必胜的信念,才有可能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向成功。”
新矿集团公司翟镇煤矿党群工作部 赵玉栋 电话0538-7842137 手机13562817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