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辛勤育桃李 热血献余辉
----记郑州工务机械段“全国关工委先进个人”于燕森
老年人的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是爬山,看海,四处旅游,把年轻时没玩到的都补回来;有人说是参加一支老年乐队,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也有人说,老年人要多陪爱人,多带孩子,体味亲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每个人也都在思考着如何享受生活。然而郑州工务机械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于燕森却不衷于享受,一心执着奉献,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到青工教育工作当中,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爱戴。他曾经两次被铁道部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全国关工委先进个人荣誉。
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于老是98年从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下来的,按理说,作为他这样一名领导干部,退休后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可却坦言“很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看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就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于老从事关工委工作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秘诀。他认为,做青工教育工作,仅靠空洞而枯燥的大道理,职工们不爱听,达不到理想效果,生动的事例,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人。他每一篇讲稿的形成,可谓是一滴汗、一滴血写就的,一笔一画、一标一点,字里行间都跳跃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红心。累了,他洗个冷水脸;困了,喝几口浓茶。无数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他写成30篇讲稿,累计20多万字这几年,他整理的卡片就有2000多张。10多年来,不管寒冬酷暑,无论风霜雨雪,他坚持深入野外施工一线,到车间、班组、现场最需要的地方去作报告,他教过的学生和职工累计有近万人次,被广大职工亲切的誉为“言传身教的辛勤园丁”。
很多学员反映:“于老师给我们上了实实在在很有收获的课,坚定了我当好一名线路人的决心”,“于老的课使我认清了线路工作对铁路运输的重要意义,今后工作中要很好学习,体现自身价值”。下课后,经常有同学主动提出要和于老师一起吃饭并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以便今后有什么问题和疑虑及时与他保持联系,沟通交流。
于老把组织好青工读书活动作为关工委工作的一个长项任务。他针对工务机械段野外施工的特点,组织流动图书室、流动车厢等形式,将精神食粮送到每一名嗷嗷待哺的青年职工手中。他按照“可行、可为、好操作、分时段、有目标、有要求”的原则,了解读书活动落实情况,召开座谈会,收集反映要求,帮助解决问题。
对部分不爱学习,借口“没有时间”的青年,于老以“结对”形式帮助个别青工提高读书兴趣。该段大修二车间青工刘海军是一个很少读书的青工,在关工委老同志送书送资料以及经常帮助劝导下,从思想上逐步增强了读书的自觉性,多次主动撰写学习征文送交关工委,休假也常到关工委跑跑。一段时间下来,他个人工作上明显出现进步,自身性格也渐渐变得沉稳厚重。正如他后来在征文中所写:“我选择了大修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已经选择了奉献,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沉淀了心结,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我失去了一些物资上的东西,也失去了一些年轻人的青春追求。但每当一列列火车安全通过,汗水见证着我的成长,用奉献的果实丈量着我的价值,今天我为当好一名铁路大修人,心胸是如此坦荡和激昂”。
虽然已经年过古稀,可只要一听说谁思想上有疙瘩、工作上有困难、生活上有坎坷,热心的于老总是会在第一时间送上温暖和关怀。
在一次下车间工作中,青工们反映在青工罗光旭患肝病,爱人在农村无工作,小孩又小等情况以及还有因突发事宜导致的青年职工生活困难等。于老听后立刻就坐不住了,不仅做到从经济上想方设法予以帮助,并分别以访问和撰写慰问书信等方式予以精神安慰,鼓励他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一枝一叶显心意,点点滴滴总关情。于燕森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其他职工们的赞扬,增强了职工对关工委工作的情感,赢的了职工群众的广泛赞誉。
如今在这个段,无论谁谈起于老,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说:“真是一个好主任,是我们的贴心人!”
(郑州市西中和路7号 郑州工务机械段 李伟强 053-57205 邮编45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