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上世纪90年代,一个骚动又热烈的年代。向来含蓄的中国人用“脚”表达出了对财富的渴望。“下海吧……”,无疑是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一句话。
“商海”,对于下海者们而言满是诱惑,但也有点让人恐惧,毕竟那时的大环境还没那么开放。更多人期待鱼与熊掌兼得,既无风险之忧,又能实现梦想。
而社会中总有那么一批人“不安分”,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铁饭碗”,转身而行,乘潮而进,成为了时代的开拓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社会风景。
如今的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就是其中的一位。
“无名无份”
90年代初期,杭州莫干山路上的一个小宾馆,两个标准间,5个人。来自东阳农村的一介女子赵依芳从此迈入江湖。
下海前的赵依芳已官至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这个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浙江传媒学院的新闻系毕业生,原本可以在成功的光环下继续享受别人艳羡的名望功利和可以仰仗的体制大伞。
可她不。“野心不小”的赵依芳选择从体制内主动“下海”,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便来到杭州。干什么呢?不是熟悉广电又热爱影视业吗,那就创办一家影视公司试试?
巧合的是,此时的中国电视界也正在改革。90年代中期,当“电视剧制作”留在国人脑海的印象还是电视台的专利时,在影视业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电视台周边,已经潜伏着一批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因为电视剧投资相对较大,制作和回收周期又比较长,电视台将其交给专业的制作单位去拍,可以大大降低电视台的成本和支出,而且电视剧的审查和管理也相对容易。
赵依芳虽然已不再是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但她在体制内日积月累的人脉等各种资源还在。当时浙江广电厅给予了她挂靠国有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红帽子,“像我这样的人,虽然下海了,对政策法规还是比较了解,原来的同事、朋友也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所以很多政策法规何时制定、出台什么文件,我们比其他人更敏锐。”
就这样,赵依芳在商海与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1995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14集电视剧《子夜》,在位于浙江电视台西边一条小巷子里一个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中惊蛰而出,而这正是赵依芳涉足筹拍的第一部电视剧。
而在当时,绝大多数民营影视公司拍摄电视剧是没有署名权的,只有以“合拍”的形式敲开行业大门,但这样的“无名无份”并不能阻挡赵依芳制作电视剧的决心。
《子夜》的顺利推出给赵依芳带来了信心,让她看到了民营影视制作电视剧的曙光。随后几年,这个“小作坊”里更制作出了《绍兴师爷》、《聊斋先生》等一系列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
一个影视“梦工场”的身影渐渐清晰。
而到了1997年,华新影视改制,明确了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股东的产权,在与广厦连续合作了十多年时间之后,赵依芳开始自立经营。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当年10月,与广厦分家离开华新,独立成立华策影视,华策走过的15年,正是民营影视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突破发展的缩影。
在鼓励影视创作、扶持文化产业的时代大潮里,民营影视公司凭借着体制、资本和人才等多方面优势迅速走向了成熟与壮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当今影视产业的主力军。2009年4月,华策影视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投资控股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广告有限公司。
“电视剧第一股”
2010年10月26日9点30分,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无数双眼睛盯着大屏幕,一个鲜红的数字——华策影视(300133)出现在不断滚动的大屏幕中,股价直接起跳百元大关,之后不断闪耀的红色数字在不停地更新。当日,华策影视(300133)收盘于107.80元,以58.53%的收盘涨幅居当日第一。
从此,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又诞生了一个“第一”——中国“电视剧第一股”。浙江华策影视股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电视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
此刻的赵依芳笑容满面,“华策影视初次登陆资本市场,这次募资到了9亿多元,较3.2亿元资金的募集计划,翻了三番,表明市场看好华策,看好民营影视企业。”
影视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部电视剧、电影的制作,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一位从事影视剧多年的业内人士感叹,电视剧拍摄阶段就那么几个月,但要回收资金,还需要后期制作、发行、电视台播出完,这一大段的时间都没有资金回来,无法投入下一步的制作。上市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了这笔资金,我们不仅可以扩大公司的规模,延长从创作、拍摄、发行到后续广告的影视产业链,还可以制作更多精品,大片。”赵依芳说,“大制作的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大投资,而高品质的影视精品也往往需要大制作。”
影视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想要大发展,不仅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有利影视发展的大环境的支撑。
“浙江影视业正处于很好的发展时机,华策能够从小到大,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就算我们有再多想法,也没法实现。”赵依芳表示,民营影视的发展受益于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特别是杭州市政府的诸多推动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08年,浙江省广电局设立2000万元的影视剧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的影视作品、影视制作单位和个人;2009年,浙江制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在财政、税收、劳动保障、企业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
华策是浙江民营影视的一个缩影。2009年,华策影视制作发行电视剧6 部共249集,市场份额按集数和部数在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中市场份额仅次于海润影视,是浙江省电视剧行业民营企业龙头。2010年上半年,华策影视收入已达1.5亿,净利润超过6000万。
“第一个千万编剧”
华策影视一上市,必然创造出一批财富新贵,作为公司老总,身家飙涨是无疑的。而被业界所津津乐道,更多的却是公司上市诞生了两位身价千万的编剧——刘恒、邹静之。
提起这两位编剧的名字,不少人会感到陌生,而对其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一定有所耳闻。被媒体誉为“国内第一编剧”的邹静之曾参与创作的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电影《千里走单骑》等,曾与华策影视合作电视剧《倾城之恋》。而金牌编剧刘恒则因电影《秋菊打官司》、《集结号》、《云水谣》等享誉国内,曾与华策合作电视剧《中国往事》。
影视公司上市,先富的是编剧,这在国内似乎从未耳闻?而这一切,都与华策影视“编剧中心制”、“内容为王”的定位密切相关。
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的解释是,剧本是整个电视剧产业链的源头,是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是编剧有钱了,谁会去编写粗制滥造的东西?而即将与华策影视签约的《暗算》、《风声》的作者及编剧麦家则表示,中国编剧的待遇早就该提高了,“千万身家能叫多吗?”
在此之前,影视产业链中,中国编剧的处境十分尴尬。曾有知名编剧抱怨:在明星片酬直线上涨之时,一线编剧拿的稿酬还不如三线演员。事实上,收入不是中国编剧们抱怨的中心,他们要争取的是这份职业在业界该有的地位,像韩国的编剧就很有权威,导演、演员不能擅自修改编剧的剧本。很多韩剧甚至采用编剧负责制,编剧可以自己选择导演和演员,投资人看编剧投资。
而今中国“千万编剧”的诞生,从刘恒、邹静之身上,我们看到了编剧在产业链中角色转型的开始。影视业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在目前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媒体渠道激增,对内容的争夺不断升级,谁拥有了精品内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看过《中国往事》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部烧钱的戏,服装、道具、用光等都特别讲究。据华策影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部剧单集投资就要100万,而普通电视剧单集投资平均就在四五十万左右。
这么高的投入难道就不担心资金收不回来吗?“是精品就不怕没有市场,要有突破就必须在制作和题材上都走高一步。”这是赵依芳的回答。
果然,《中国往事》不负所望,在有“电视剧奥斯卡”之称的2009年第四届韩国首尔电视节上,获得了“最高电视剧大奖”,这是国内电视剧首次获此殊荣。
“编剧是华策的优势,而编剧在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链中会越来越重要。下一步,华策会继续加强与作家、编剧队伍和优秀制作团队的合作。”赵依芳表示。
“华人文化传媒旗舰”
谁曾想到,20年前从莫干山路上一个小宾馆的两个标准间里起步的影视公司能发展成如今的国内影视剧出口最多的“梦工场”。
仅2010年1至10月,由华策出品及引进的电视剧,登陆海内外荧屏的高达10多部、400多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事实上,像华策影视这样的民营影视公司在浙江还有很多。而华策影视在创立之初,也只是一个一年只拍一两部片子的小作坊。但是,今天,华策影视已经成长为浙江民营影视的一座标杆。影视制作向来是我省民营资本重点投资的领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影视制作机构604家,其中民营影视企业占90%以上。在“电视剧第一股”的领军下,又该如何促使这些“潜力股”们蝶变,成为下一个“华策”,下一个“绩优股”来推动浙江影视的前进步伐呢?
“民营影视应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赵依芳对未来的民营影视市场说出了她的期许。
谈及华策的未来,打造“华人文化传媒旗舰”是赵依芳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赵依芳透露,上市后公司业务主力仍将放在电视剧上,未来两年,公司计划制作20部778集电视剧、外购250集电视剧、投拍6部电影。
投资窗口打开了,但真正如何推进浙江影视前进,这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投资者的实力、资源,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而今,全球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中,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这也许意味着一次机会。穿上资本的“舞鞋”之后,华策影视开始翩翩起舞,但正如赵依芳所说:“各方面的要求高了,责任也更大了。”
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因为穿上女巫送的红舞鞋,而永远无法停止跳舞。相信,华策影视在决策者的引领、投资者的带动下,会在“影视业”这个舞池里跳得越来越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