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新观察1
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在这两年间令人目不暇接,产业越壮大,吸引来的人才越多。
剧本是影视剧的灵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编剧行业,他们都心怀梦想:艺术的梦想与名利上的梦想。毫无疑问,在年轻编剧心间,写影视剧本比搞纯文学、比写话剧剧本,更能给人以名利上的回报,也能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作品。然而,每一个外表光鲜的行业都是冷暖自知。
一个班学编剧的同学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能最后坚持下来,绝大多数人,受不了编剧工作的辛苦,也受不了收入上的不稳定。在影视产业和相关行业制度还不规范的情形下,很多曾经心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最终沦为了“枪手”,默默无闻,不见出头之日。
另一些有机会师从著名编剧的年轻人,则在一步步艰难地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编剧水准上的考验,他们还要历练出强大的心里承受力,来面对剧组违约、拖欠稿酬、被侵犯署名权、被人挖苦贬损等一系列难题。
从本期开始,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报道来展示他们的生活、感想和困境。他们所展现的,不仅是自己,也折射出整个编剧行业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武然
拼体力、拼功力,为讨稿酬上法庭。
一个大纲改了41遍
编剧武然是编剧中少数的“幸运儿”,1981年出生的他已经做过《新上海滩》和《爱了散了》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不过,听听他的叙述,你会发现,能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行业里坚持下来并做得小有成绩,那不仅要拼体力、拼功力,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经得起被人坑蒙拐骗。
大一时,有朋友介绍武然前去拜见著名编剧、电影《鬼子来了》的编剧史健全先生。当时史先生有个三集贺岁喜剧剧本的撰写工作,想交给年轻人来做,武然借这个契机成了史先生的徒弟。这部三集贺岁剧,光是剧本大纲,武然就改了41稿之多,每次写完拿给史先生去看,史先生只说不行,于是武然就骑着自行车来来回回往返于自己家和史先生家中。
这个三集贺岁剧,武然直到春节也没写出来,这个剧愣是给拖黄了。但也正是这第一次失败的尝试,让他在书本之外迅速领会了编剧的基本要领,“写剧本时你就像是拴扣子,你必须拴着观众跑,你有本事拴着观众,你就是个好编剧。”
武然告诉记者,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剧组。“像导演助理、场记、副导演、执行导演、演员,我甚至还会装架摄像机用的滑轨。所以现在我写剧本的时候,不会脱离电视剧拍摄的规律,我在创作的时候会考虑到镜头切换、演员表演等诸多问题。现在很多编剧辛辛苦苦写完剧本没法拍,那是因为他们不懂电视剧艺术的拍摄技术问题。”
被拖欠稿酬闹上法院
“从2001年到2005年,我基本是在不断被骗和打官司中度过的。”武然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编剧,武然接触了很多“不靠谱”的人和事,比如“编剧的尾款一般都拿不到,因为编剧的合同上都写着尾款要根据制片方的满意程度来定,但这满意程度就没有标准了。”
最严重的一件事,是他和某剧组的官司。当时,有部根据某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要武然执笔做编剧,武然很高兴,因为年轻编剧能得到剧组的信任很难得。但剧本写完了,武然却只拿到了合同上规定的三分之一的稿酬,并且自己的名字前还被加上了小说作者的名字,剧组说这是因为作者的名气大。武然写这剧本时正值“非典”时期,“整座宾馆里,就只有我一个客人,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剧本。”
然而,直到稿酬无法兑现时,武然才发现,制片方只是建起一个剧组的壳子用来拉投资,最后投资没到位,编剧的稿酬也无法兑现。经过多次向制片方索要稿酬无果,武然最终选择了起诉,要求制片方兑现稿酬,并归还其剧本署名权。“我的两条要求法院都支持了,但至今我也没拿到被拖欠的稿酬。”武然说。
真实感悟走投无路
在这场官司过后,武然的生活和心情都陷入了低谷。“后来我又碰到了很多机会,但往往是付完定金后,项目又启动不了了,我的心情就在希望和失望中起起伏伏。最惨的时候,自己只剩下了吃饭的钱。”不过,那一场官司也让武然从中受益:“那场官司让好多圈儿里人都知道我是个编剧,而不是个做枪手的。”
2005年,武然终于接了一个大项目,“因为当时定金给得挺高的,我就用它买房交了首付,没想到这个项目又突然黄了,我每月背上了四千多元的房贷却没了收入,那时的感觉是真正的四面楚歌,走投无路。”实在没事可做的武然不得已和朋友做了个小剧场话剧,并在剧场里碰到了著名编剧徐兵,“
我和徐老师说,我实在没饭辙了,您老赏口饭吃吧。徐老师就让我进了他的工作室。”徐兵是武然的第二个老师,武然在他的带领下,参与了电视剧《新上海滩》和《爱了散了》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这才算是终于走上了电视剧编剧的正轨。
达达
工作就像是“陪练”,不惧前辈风凉话。
我是“编剧学徒”
1985年女孩儿达达从深圳来京,在电影学院度过了大学时光,现在则是半工半读,继续在电影学院上在职硕士的课程。达达就职于一家著名的香港电影公司,但对年轻的电影编剧来说,编剧生活与人们想象中的个人创作相去甚远。“我过去在电影公司做编剧策划,这个工作就像是‘陪练’,你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剧本,发掘一颗好种子,再陪着它成长。
一开始我是靠直觉来判断故事,后来学会了从市场行情、艺术内涵、竞争趋势、舆论走向等方面分析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较为理性客观地分析。但在保持理性的同时,我还必须让自己保持艺术创作的热情,找出能引发真善美情感共鸣的东西。”
达达把自己叫做“编剧学徒”,她说策划工作是对编剧学徒的最好锻炼,是实现编剧梦想的第一个过程。
很多的影视剧创作都是集体创作。达达说,对一个编剧学徒来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而职场上的安全感来自于业内的认同感。“
对于一个编剧学徒来说,最开始接触的都是集体创作的编剧模式,而这种模式往往以聊故事、开会为主,擅长说的学徒一般能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所以即使老师不教,都要逼着自己开口说,人物情节在言语碰撞中出来,大部分的情况都是主聊的人来控制节奏与选择其中可用的材料,然后大家各自回家转换为明晰的故事脉络。”
编剧学徒的地位不高,有时,即便在没有和你签约、支付薪酬的情形下,也往往会被前辈说“我用脚指头想出来的情节都比你的好”之类的风凉话。“在当编剧学徒时,最重要的是强大自己的内心与平和自己的心态,努力找到认同感和存在感,最后才能有从业的安全感。”达达说。
王勃
收入刚好自给自足,买房买车远远不够。
临时创作最头疼
出生在1981年的电视剧编剧王勃,曾参与编剧过《女孩冲冲冲》《春光灿烂猪九妹》等电视剧作品。和很多科班出身的编剧不同,王勃原先的专业是化学专业。“我过去很喜欢诗歌,由此认识了一些搞文学的朋友,慢慢交际范围扩大了,就认识了《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编剧王远老师。”没学过任何编剧技巧的王勃以自己新鲜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老师的喜爱。
“所谓的编剧技巧是可以学到的,但王老师告诉我,编剧真正要学到的是宽容与平和的世界观。王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人生态度上。刚入行时,老师有聚会都会带着我去参加,我给前辈们做些端茶倒水的工作,与此同时我注意听他们聊天,学习他们的处事心态和对世界的看法。”
在王勃看来,最让他头疼的,是临时抱佛脚式的剧本创作。“有时剧组请来明星大腕儿客串角色,客串的明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来拜访剧组,他们的戏有时候一天就拍完了,要能跟剧组待上三天就已经很给面子了。那时编剧就得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某个明星加戏,在24小时内设定新的人物和剧情。”
在编剧这行当奋斗了六七年,王勃说自己现在的收入刚好自给自足,但买房买车却是远远不够。“有很多年轻人做编剧,就像北影厂门口的很多群众演员一样,总是梦想着一步登天。但编剧的收入是由你的独创性思维决定的,不是人人都能由此暴富。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