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5|回复: 0

(编剧)中国编剧维权运动

发表于 2012-4-28 16:43: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1年4月28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导演身价越提越高。在演员片酬成倍增长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编剧开始呼吁维权,“我们要涨价”、“我们要话语权”、“我们要编剧奖”……近来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编剧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编剧在编出了精彩的故事之后,该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改写得精彩一些呢?
  制作方欺骗中国编剧的手段
  《大长今》一火,《金三顺》一火,就有人间了,怎么人家韩国电视剧就那么好看呐?中国的编剧是干什么吃的,就编不出一个像样的电视剧来?
  想一想,其实中国挺出编剧的,元朝有关汉卿,明朝有李渔,那都是大大有名的编剧。最近这十几年,也不是没好戏,扒拉着指头能数出一大堆来,就是和总产量比起来,好的剧本的确少了点,能让人看得废寝忘食的不多。大多数电视剧都招了骂,不仅观众骂,导演也骂,演员也一个劲念叨,怎么没有好本子啊?
  没有好本子,原因能数出一大堆来,但有一条必须得说,那就是电视圈里,对编剧态度太不好了。人家韩国编剧可是爷(或者叫奶奶),到了中国,编剧大多数是孙子辈的。
  编一集电视剧本,稿费少则六七千元,多则一两万,按理说钱也不少啊,怎么就不好了?其实这里头道道挺多的。比如一位写家,正在家闲着没事呢,突然就有影视公司的人电话打来,说写剧本啊,吃个饭谈谈题材吧。于是高高兴兴去了,到那儿对方一递名片,拿着就犯晕,上面写的什么?“《手机》制片人”!下面印一手机号,你说他的活能接吗?
  圈子里有这么一帮人,没钱,没项目,没市场调查,没文案,就揣着个名片到处张罗,见着编剧就侃,目的是把本子侃过来再说。拿着本子再去扎大款,扎得着就拍,扎不着就不拍。他们也是混的,和这个导演那个演员多少有点交情,把人说晕了也能拿出个合同来,签吧。签完了,本子交了,人没了。从此石沉大海也就罢了,可没准过上半年,这电视剧播出来了,编剧一看傻了眼,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早已经换了名字。岂止人物换丁名,连编剧的名字都换了。去找那公司?电话没人接。去打官司?耗得起那工夫吗?就算耗得起,那官司也不一定能赢。
  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人们收拾编剧的办法比这人道点。合同签下来,分三步付稿费:先给点订金,意思是你就写吧,拿了钱不就是有诚意吗?然后剧本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钱可不是全给,给到七八成,剩下的尾款得开拍了才给。学问就在这尾款上,导演能让你把这剧本不停地改下去,改得你头晕眼花,什么事都别干了,花的时间精力比写个新本子都多,最后失去耐心,爱谁谁吧,尾款咱也不要了。实际上呢?人家那头早开拍了。让你改本子那是消遣你呢,也不是纯消遣,终极目的还是不结尾款,省点是点。
还有更邪门的呢。有位著名导演的电视剧,得了个全国性的剧本创作奖。该导演自己偷偷摸摸自己去替编剧们把奖金证书领了。等到编剧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再找导演,哪儿找去啊?早度假去也。
  就这么一趟浑水,有点身份的写家轻易不敢下去,索性把原著或者提纲的改编权一卖——少挣就少挣吧,图个清净。影视公司拿了原著,就去找枪手——枪手是什么人?大学生或者所谓的自由撰稿人。为什么找他们?便宜啊。正经编剧一集本子一万块左右,他们两三千就接,因为两三千对他们而言,收入很可观了。这帮人的创作速度奇快,一天一集,半个多月20集完活。可就有一条,他们没生活,没怎么谈过恋爱,更不知人间冷暖,加上一个劲地图快,那戏拍出来,能好看吗?原著意思没看明白呢就往里加言情,戏不够了回忆凑,难怪观众看了郁闷。
  所以,在咱们这地界儿,要出个好电视剧挺难的,要有好编剧、好投资人、好导演,仨人还得互相欣赏互相信得过,本子还得审查通过,这才能出个像样的东西。这难度,比谈个恋爱不小,这几率,比中个彩票高点有限。
  话说回来了,为什么韩国就没那么多糟心事,就咱们这混混多呢?那是因为体制不一样。在韩国,电视剧的投资者是电视台,电视台和编剧签了合同,再委托影视公司拍摄,风险电视台担子,影视公司赚的是拍摄制作的利润。咱们这呢?投钱的全是影视公司,电视台是老地主,只买成品。影视公司担着风险,所以就尽可能压成本,谁让电视台垄断,谱大呢。再举个例子,好莱坞的规矩,剧本的报酬占到总投资的4%左右,搁咱们这儿,能有2%就算公道了,就这还未必拿得到。
  就这样,哭着喊着想当编剧的人还特别多,就像当年的诗人、后来的作家。你说,这么闹出的戏,能有多少是真正对观众负责的?咱们拍不出《大长今》,能怨谁呢?
  圈中人看中国编剧维权事件
  张纪中冷讽:痴心妄想
  好莱坞编剧罢工只为争得电影DVD市场应该给予编剧的0.5%的分红。这场战斗最终以编剧获胜而结束。好莱坞编剧罢工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编剧又开始“造反”。日前,石康(《奋斗》编剧)、汪海林(《流星雨》(电视版电影版)编剧)、彭三源(《亲兄热弟》编剧)、高大勇(新《鹿鼎记》 编剧)、费明(《家有儿女》编剧)等二十名国内一线编剧,共成成立了一个编剧公司 “喜多瑞”(英文名STORY),想效仿美国和日本的编剧中心制,挑战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等固有模式。中国编剧的此番“造反”,不仅想求得更多经济上的利益,更主要的是要从制片人手上夺权。
  不过,这个“造反”被号称中国第一金牌制片人的张纪中大声斥为“痴心妄想”。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张纪中表示,编剧就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行道者,而不是跳出来张牙舞爪地去管别的部门的事情,“剧本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制作班子,没有金钱支持,肯定不行。编剧为王,故事为王,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92名影视编剧发出维权的吼声后,震动了影视界和全社会,许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几位影视界的圈中人——导演和编剧,对于编剧维权,他们是这么说的……
  导演雷献禾
  坚决支持编剧维权
  作为一个导演,我是坚决支持编剧维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重视原创,不保护知识产权是不行的。编剧地位弱势经常被侵权,是影视界多年积累的一个老问题,现在编剧们能站出来是一件好事。
  编剧从事的是非常辛苦的原创性劳动,为了写好一个剧本,他们常常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下去体验生活收集写作素材,比如《白鹿原》、《离开雷锋的日子》和我正在拍的《十三省》,都曾下去几年,《炉火正红》的编剧甚至下去十几年。但有些人很不负责任,不尊重他们的劳动,以种种借口任意删改他们的作品,还有的干脆不理编剧,自己就上了,怎么赚钱就怎么整,这些对影视行业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原创力。
另外,影视行业也存在投资和管理混乱的问题。一些人觉得有钱就是老大,不尊重影视创作的规律,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编剧等主创人员的前面。现在编剧站出来维权,也给我国影视行业一个转变的契机,大家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探求影视行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尊重原创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照搬抄袭和一窝蜂拍某一类型戏等现象。
  编剧阿然
  很敬佩站出来的名编剧
  我支持编剧维权。支持编剧维权不仅仅限于编剧,整个影视行业的从业人都应该支持,就像好莱坞编剧罢工所呈现的那样,演员和导演都站出来支持编剧们,那是一个很健康的现象,大家消除了个人己见,支持公正。
  虽然这次维权行动不一定立刻解决实质问题,但是发出声音有助于大家关注编剧权益这个问题。名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次站出来的一些名编剧我很敬佩,希望有更多的名编剧们站出来,他们的立场和声音有助于编剧地位的改善。目前影视编剧的地位很低,比农民工好不到哪儿去,人家农民工还有温总理慰问,编剧如果不自己喊,是很难改善现状的。
  编剧樱子
  这样的维权没多大意义
  我不反对维权,但觉得这样的维权没多大意义。制片人和导演其实都知道剧本重要,但在一个商业机制中,文字就是被轻视,你就是和人家的暴利沾不上边。因为等着干这行的人多得是,你不写有的是人要写。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总就对我说,你别老跟我讲价,我信箱里有的是要求写的,很多人跟我说不给钱也愿意写。
  其实需要维权的主要是那些收入中下层的编剧,因为被盘剥得很厉害,特别是刚入行的新手。而混成大腕的编剧应该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价,而且大不了价低就不写了。其实,在中国这种机制下,以文字为生的人能发财的是凤毛鳞角。在影视业混,才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系,有关系就能越过新人这道坎,否则就只能接受层层盘剥。其实很多新人写得很不错,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有劲”的东西,许多影视公司也愿意用新人的作品。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影视圈其实很多东西都很怪,片方要本子的时候,编剧很重要,一旦到了分一杯羹时,编剧得到的就是残羹冷炙。因为在资本的眼里,编剧的工作只是生意的一部分,是微不足道的,所谓的艺术根本无从谈起。
  作为刚进入这个圈子的新手,我没有遇到太大挫折,但因为是新手,和公司签约的价格很低廉,但我没有更多选择,没有名气的新手可能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吧。我知道这个行业很不规范,我和对方打交道全凭最原始的办法——直觉,人家给了我协议书,我看了一页就困得不行,直接翻到末页签字。幸运的是,和我签约的公司很正规。
  当然,做这行我也有烦恼,虽然剧本是一剧之本,但编剧的审美和表达方式是要受很多制约的,有的制约是必须的,但有的制约让你很无奈,你的作品犹如“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导演给你提出这样的意见,制片人又给你提出那样的意见,这些意见如果是具体的还好,就怕似是而非或者想当然的一个想法,那你就去改吧。
  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是做编剧还是做导演,如果没有人际关系,新手很难进入这个圈子,人家会怀疑你的能力,除非你非常有才,可是你的才气又靠什么来体现呢,这就需要你具备游说的能力,和网罗人脉的聪明劲儿。这样,你即便是个庸才也能混得很开。从投资商和制片方考虑,他们不敢用新人也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愿意冒险做赔本的生意。所以,这就很矛盾,大陆的影视业整体水准本来就不高,钱又都聚在那么几个大腕手里搞大制作,不出新人新作,这个行业就很少有新意。

来源:北京文艺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