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吃独食”,
小电影无“家”可归
处于另外一极的韩三平也被称为制片人,而且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制片人,他掌管着中影集团,下面又管理着电影频道。这样的官员作为制片人当然有诸多的便利,比如他可以让演员无偿演出,拍摄出《建国大业》这种电影。但是这显然不是正常的商业运作,这样的经验别人不可复制,因此我们无法从他那里看到一种专业制片人的素质。而像王中军的华谊这样的大公司也在建设自己的院线,制作与发行放映的一体化当然非常有利于推广自己的电影,但是这也已经逐渐形成了垄断的趋势。在美国,电影的生产和发行以及终端院线等环节是必须切分开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独立制片人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收回成本的风险则非常巨大,他们一般渴望与大公司进行合作。但是目前大公司都在做自己的大项目,都希望“吃独食”,都在拍摄那种将多位明星“捆绑销售”的大片,谁会理会那些独立制片人的有自己文化理想的小电影呢?因此,艺术院线的建设迟迟找不到可行的途径。
单一引进大片:
对观众品位的坏训练
我们的电影观众的品位多年来也得到了非常坏的训练。这些年的好莱坞大片、国产大片使他们只喜欢挑单一的膨化食品。中影集团引进好莱坞大片的制度对于中国观众的这种观影趣味起了很大作用。并不是说好莱坞大片不好,而是这种引进过于单一。我们知道美国每年也大量生产一些非常好看的小成本电影(这些独立电影大多也是与好莱坞合作的),比如前几年非常好看的《阳光小美女》,在美国票房不错,而且非常契合中国目前以成功、漂亮为最高价值的浮华氛围,具有现实批判的意义,如果引进来一定会让人在获得愉悦的同时进行一种冷静的思考。但是这种电影在国内是不会被引进的,因为它不会像《阿凡达》那样可以迅速敛财。我们的决策者在迷恋大数字的同时,忽略了“风起于青苹之末”的长远的电影文化培养。
前段时间,独立制片人崔红跟我说她不理解国内媒体对《阿凡达》的狂热。“并不是说它不好,它是好莱坞和电影技术革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崔红说,“我和我女儿还有家人圣诞节在美国一起看的,非常享受。我对国内关于《阿》的宣传攻势不是不满,是觉得有点奇怪和不可理解。这个片子基本是全球同步上演,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对它宣传推广都不是中国市场这样的,包括好莱坞本身。同时期在美国公演的还有小片《拆弹部队》和其他大片,观众基本是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进电影院看电影。中国媒体,也许也是观众给予它的关注出乎我的预料。 ”
放映《阿凡达》的时候,后来有一个行动,就是抵制《阿凡达》而扶持国产片《孔子》的宣传策划,说是要为《孔子》这种国产大片提供空间。这是那个时段文化新闻的炒作热点,网络上为此沸沸扬扬。而实际上这两部电影都是中影集团制作和引进的。那个舆论战争是表面的战争,最后都是自家赚满腰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样的环境去呼吁什么“专业制片人”,又有几分诚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