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5|回复: 0

(制片)中国制片人差在哪儿

发表于 2012-5-6 17:12: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没有制片人,投资电影= 被忽悠+ 破产

  电影是精神产品,天生存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受众群的不稳定性。投资电影属于高风险商业行为,因为投资决策一旦失误,积压在仓库的将是一堆胶片或几盘磁带,既不能清仓甩卖,也不能降价处理。
  美国的托马斯·哈伯·因斯确立“制片人中心制”的初衷,正是源于电影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很多导演懂电影,但是不懂市场,他们在艺术上很任性,对成本的自控能力也很差。如果设有制片人加以平衡,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
  这时需要有专门的人为投资和回报负责,制片人应运而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没有制片人的特殊时期。
  1949 年之后,私营制片公司被国营电影制片厂取而代之。这些制片厂模仿苏联的管理体制,建立了 “导演中心制”。
  当时的国营电影制片厂没有制片人一职,只有制片主任,他们只负责行政和财务的管理,不参与艺术创作。审看剧本的部门也是仿效苏联模式建立的总编室或文学部,其功能不是判断剧本的好坏,而是从政治角度审视剧本,把好政治关。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市场和观众。受“导演中心制”的影响,导演一家独大,不受约束,未来电影拍成什么样子,投资人、制片人并不清楚,而导演对投资不承担责任,公映与否、赚钱与否都与他无关。
  这样的创作模式,必将导致电影投资的非理性和非专业性。对投资人来说,投资电影就是被忽悠+ 破产的结果。
  制片人疲软,只能傍导演  在制片人中,张纪中算是一个异类。无论谁是投资人,只要他做制片人,就意味着他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张纪中被认为是“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转变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成功案例仍被认为是个“孤本”,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导演地位过高,作用被无限放大,片人被架空,只能傍导演。
  1995 年,商人出身的张伟平偶然给张艺谋的电影《有话好好说》投资,盘活了这部因原投资人信心不足而临时撤资的影片,从而开创了一条和“名导”捆绑营销的制片人之路。张伟平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张艺谋的身上。他的新画面影业公司只生产张艺谋一个人的电影,张艺谋休息,他的公司也休息,如果张艺谋离开,新画面估计也会关门大吉。
  与张伟平绑定张艺谋的战略相似,王中军走的也是捆绑“名导”的路子。但与张伟平死磕张艺谋不同,王中军最开始分别投了三个人:姜文、陈凯歌和冯小刚。
  这种合作模式被姜文称之为“一帮互助”,也有人称之为“英雄制片搭配英雄导演”,其实质还是“导演中心制”。
  无论是张伟平还是王中军,他们更多的把自己当作一个为导演服务的人,不参与也不主导创作。张伟平曾经说过,他只负责前期找钱和后期市场推广,关于导演的工作他从来不干预,“生产、技术那块他全管,我不管。销售这块我管。我们分工很明确。包括演员的确定,谁主角,谁配角,选剧本等等,都是他说了算”。
  这实际上放弃了制片人对导演创作的监督约束。也放弃了制片人对创作管理的权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菜坞的制片人被誉为是站在导演身后的导演。
  很多中国制片人不看剧本,即使看也分不出好坏。好莱坞的制片人把剧本看得比命还重,身兼导演和制片人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每晚睡前必读一个剧本。他当年看到《美国丽人》的剧本后,立即打电话联系编剧和导演。“这是一个能拿奥斯卡奖的故事,一部能成为经典的电影。我已决定投拍这个剧本。明天我们开会,剧本一个字都不用改。”
  全球大热的《功夫熊猫》的制片人卡曾伯格也是制片人中的佼佼者。当年提出要拍《狮子王》时,卡曾伯格的想法遭到了迪斯尼内部的一致反对。卡曾伯格一意孤行,最终让《狮子王》成为票房之王。

  制片人不专业带来的悲剧

  海岩投资拍摄《五星大饭店》时,“卖掉住房,变卖家具,才勉强保证了《五星大饭店》的顺利制作完成”。《五星大饭店》是海岩第一次自己投资拍的电视剧,总共超支了几百万元。海岩的案例就是一个制片人不够专业的典型。一些无关大局的场景和戏份,他都要从过于唯美和精细的角度来要求,加大并浪费了投资。
  在纪念《阳光灿烂的日子》面世10 周年的文章中,姜文也承认自己在布景上有些“劳民伤财”。“我觉得烟囱的颜色不对,就让他们上去把它染了,我觉得开场戏里飞机的颜色不对,就把飞机也染了一遍。还有米兰的那张照片,我们拍了23040 张照片,最后选出一张来用。我会固执到那种程度,我拍完了这些,过了瘾,接下来许多方面就没有钱了,当时剧组四处负债,连饭也开不出来了,工资也没有发。”
  直到《让子弹飞》找到制片人马珂,姜文才摆脱了资金超支的梦魇。
  制片人不够专业,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超支。对于一个专业的制片人来说,制作电影的重头工作就是前期筹备,筹备的时间越长,准备越充分、越周全,拍摄时就会越顺利,拍摄周期就会缩短。周期缩短就意味着可以节省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制作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好莱坞一部影片的筹备周期一般是拍摄周期的3到4 倍, “筹备时间长,拍摄周期短”,是好莱坞制片人制胜的重要法宝。
  由于制片人不能独挡一面,在与导演的“斗争”中也经常落于下风,反倒带来负面作用。导演王全安当年退出电影《白鹿原》的拍摄,就是因为不能接受“制片人中心制”。在他看来:“目前制片人并不具备把握电影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强调总体把握,不能无视电影各个业务的专业性和创造性”。
  更多的时候。资历不够的制片人在驾驭导演上处于弱势地位。当年《大敦煌》在制作时,“负责该剧的导演将自己的各路亲戚安排在剧组中。制片人实质上成了导演的傀儡,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制作超支”。
  职位的不明确,也会给剧组带来困扰。拍摄《理发师》时,姜文与陈逸飞爆发了严重冲突,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姜文在剧组的身份定位不清楚。
  在这部剧中,姜文是主演,又是连制片人陈逸飞最后才知道的“监制”,而这个“监制”听上去很像导演与导演协商一致后,监制可以对剧本、拍摄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与导演有不同意见时,应尊重监制的意见。双方冲突的结果是陈逸飞宣布暂停拍摄,中途换掉姜文,这样一来,投资方大受损失。
来源:人物画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