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班组成为青工成才的“摇篮”
一石激起千层浪。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五点希望”,得到安徽电建一公司近千名青年职工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要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这几天,安徽电建一公司的一线班组以“青春激扬,放飞希望”为主题,采用劳模座谈、走访青工等多种办法,探讨怎样才能将班组打造成为青工成才的“绿色通道”,让班组真正成为青工放飞希望的“摇篮”。
巧度“断奶期”
在走访中有不少新参加工作的青工反应,刚到班组那段时间最“难熬”,希望得到班组的帮助。他们刚出校门,班组生活对他们来说既新奇,有陌生。过惯了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一时间有种“找不北”的感觉。特别是所学的专业理论无法快速与实际工作“接轨”,再加上与班组同事年龄上的差异等等,郁闷与孤寂交织在一起,倍感失落。
有一年多工龄的冯浩然称那段时间为“断奶期”,他到班组不到1个月就习惯了,这得益于班组为他们那批学员指派了专职的“指导老师”。通常情况下,学员进班组实习三个月,在各工种岗位上转一圈,待其选择到合适的岗位才“定岗”、“定师傅”。小冯他们的指导老师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负责解答工作上的疑问,增强工作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生活上遇到困难及时排忧解难,事无俱细,面面俱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也倍感集体的温暖。“保姆式”的指导老师不仅顺利帮助度过“断奶期”,而且还在他们心灵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
避免“走弯路”
劳模和青工互动式座谈时,有的青工说:学了近半年的专业技能,到现在还没“入门”,是不是自己笨,缺乏“悟性”,还是不是干这个专业的“材料”?!
劳模陈家彬笑着说:“各位聪明也好,愚钝也罢。先听听我学技能的历程吧!”!
进厂时班组安排家彬跟一老师傅学内燃机修理。学了3个月,他连修理工具都认不全,其师傅望着他直叹气,劝他改行干别的吧!他自己也认为不是干修理这块料。于是就提出换工种的申请。当时多台发动机同时大修,缺人少,班长就让他到另外一个作业小组去打打“下手”,等忙大修后再给他换工种。但大修结束,他不想再换工种,小组长舍不得放他走,组员也一致要求他留下。在配合期间他遇到和自己投脾气的蒋师傅,重新点燃了他学技术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不懂就问,工作之余翻看专业书籍,进步较快。大伙都说他是干内燃修理的好苗子。蒋师傅准备收他为徒弟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一拍即成。原本4年的学徒期,结果不到两年便能“单飞”,独自完成大型发动机的大修。
回想学徒历程他认为:当初学不下去的原因并不是那位老师傅技术不行,也不是自己不努力,更不是师傅保守不愿传技术,而是和师傅的性格、脾气“不对路子”。老师性格内向,觉得活泼好动的家彬,沉不下来,难以学成。师傅的方言也较重,一句话重复多遍家彬还是一知半解,看师傅费劲样,他也不好意思再多问。时间已久,双方都失去耐心和信心。于是家彬从第一次带徒弟开始,就强调师徒“双向选择”,他的徒弟都是清一色和自己性格相同,投脾气的。师徒之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得轻松,学得自由,徒弟进步当然也就很快了。
青工和班长们点头赞许,说要试试他的“双向选择”拜师学徒法。(夏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