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2|回复: 9

【本周事评话题】“企业办社会”回潮,您怎么看?

发表于 2012-5-12 19:51: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版主按:为了方便大家自由表达观点,本期事评继续尝试不设正方、反方、中立,因为许多的问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多种观点并呈也许更能活跃思维、引人思考。而打擂辩论的形式,将根据选题需要在企业事评不定期举行。本期话题,您只要根据给出的问题及基本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本周话题】】“企业办社会”回潮,您怎么看?



    “企业办社会”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老话题。曾几何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无所不包,由于承担职工生活、福利、保障等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职能,不堪重负还饱受诟病。今天,一些大型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纷纷“重操旧业”,办起了住房、幼儿园、医院、电影院等生活设施。对此,有人称其为“螺旋式”上升。
        怎么办的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过去是负担、成诟病,如今却是效益、进步呢?“企业办社会”回潮,您怎么看呢? 欢迎就此进行评说!第一名奖励现金100元,第二名50元,第三名30元,第四名20元,第五名10元。来稿参加评奖截止时间:2012年5月18日周五晚12时。
(相关新闻见下面的跟帖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19:53:07 | 查看全部
企业重新办社会的“另一面”
      只有市场、政府、社会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社会运行才会和谐健康
    “企业办社会”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老话题。曾几何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无所不包,由于承担职工生活、福利、保障等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职能,不堪重负还饱受诟病。今天,一些大型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纷纷“重操旧业”,办起了住房、幼儿园、医院、电影院等生活设施。对此,有人称其为“螺旋式”上升。
  两相比较,形式上几多相似,实质则大有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政企不分、社企不分,而且在出资方一元的前提下,似乎也没有分开的动力。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必然是清晰的产权与明确的责权。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原本没有强制义务的企业,能够主动履行社会服务职责,确是日趋成熟理性的市场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创办医疗大楼的志高空调,还是建造宽敞职工过渡房的格力电器,以及将4万多农民工视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自掏腰包”办社会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自主选择。从短期看,福利的改善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长期来说,则是源于企业对转型升级的追求,对文化再造的渴望,对可持续成长的期冀。
  肯定进步的同时,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企业对于办社会的热情,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社会系统的缺失、社会发育的不足。试想,如果员工的孩子入园不再难、看病很方便、吃饭也够放心、房价也并非难以企及,企业又何须另起炉灶再搞一套?而且,如果说大型企业尚有财力支撑,还能勉强吃得消,那么对于那些财薄力弱的小微企业,其员工又该何去何从呢?
  因此,企业重新办社会,虽是市场行为,但也存在着颇多现实无奈。客观上,企业在正常的市场规律支配下,经营总会有盈有亏,福利难免有起有落。而一旦发生破产倒闭等极端情况,员工的原有福利保障就会打折、甚至彻底丧失。可见,除了具有弥补社会功能缺位的企业办社会,人们还需要更加基础而稳定的保障防火墙。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并不等于让政府甩手不管,也不等于让社会力量袖手旁观。因而,党中央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强民生工作,建立起医疗、教育等领域保基本、广覆盖的保障体系,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跟进,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从慈善浪潮的涌动,到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再到“免费午餐”的推广,都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市场、政府、社会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社会运行才会和谐健康。当我们忧虑“n连跳”、批评“血汗工厂”之时,理应呼唤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的回归;当我们为企业重新办社会感到欣慰之余,也应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成员获得稳定可持续的福利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20:07:25 | 查看全部
关注企业办社会"回潮":企业重新办社会是市场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企业给员工提供了住房、食堂、小卖部、幼儿园、学校、医院、澡堂等几乎所有生活设施,实行福利性的低收费,不讲求效率和产出,造成人员繁冗和效率低下,不但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低、质量差,还成为企业经营的沉重负担。

    现在重新办社会,是企业出于留住人才、发展人力资源,从而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行为,会最大限度地考虑投入和效率,依靠可控的成本实现了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从而获得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广东佛山,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创办的7层医疗大楼里,内科、外科、男科、妇科、耳鼻喉科、牙科一应俱全,可拍X光,能照B超。记者没碰上志高的员工。“如果这里挤满公司的病号,老板该愁了。”分诊处的护士说。

    江苏江阴,每天早晨,女工陶燕带着4岁的儿子淘子来到她工作的阳光集团,把儿子送进企业自办的幼儿园,然后去修布车间上班。“宝宝跟着幼儿园的阿姨学会唱好多儿歌,认字、数数都不在话下。”她说。

    广州白云区,欧派家居集团的宿舍区。午饭时分,物流部员工林玉宏、刘林丽两口子在家里招待一个朋友。“公司提供的夫妻房,电视、空调、家具都有,朋友来了也有地方睡。”林玉宏说,“整个厂区就像一个大院,大家没事会串串门。”
    20
年前供职于国企的人,看到上面的场景应该感到很熟悉。那时的企业几乎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保障。而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是当年国企改革所反对、所剥离的。如今,不少大企业,不管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又在做着貌似企业办社会的文章。在人口红利日益减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转型压力加大的当下,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企业为何“重操旧业”?

以前打工,自己找地方住。现在没有员工宿舍,根本招不到工人
   广东珠海,鹅槽山下,坐落着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活区——康乐园。一进大门,豁然开朗,一个足球场与几个篮球场相邻,后面是3栋18层的双电梯楼房。这是已婚员工的过渡房。车队司机宋瑞峰一家三口住在其中一个二居室。
    “我们住的算是大户型,60平方米。空调、电视、床什么的,公司都给配齐了。一个月的房租、水电费、电视费300多块就够了。”宋瑞峰说,“如果租附近同等面积和设施的房子,每月得两三千。”
    医务室、图书馆、游泳池、超市、银行、电影厅等场所在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康乐园里都找得到。在其西面,步行不过10分钟,斥资4亿元的康乐园二期正热火朝天地盖着,包括2016套夫妻过渡房、612套大学生公寓。
    另外,记者近日走访的国机集团、格力电器、欧派家居、志高空调、捷普(广州),以及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比亚迪、中芯国际等不少大企业,不管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在员工生活设施的建设、投入方面都不遗余力。
    “以前,你来我这里打工,你自己找地方住。现在,没有员工宿舍,根本招不到工人。这个投入是必须的。”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说。
    “一个农家子弟来我们企业干了十多年,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产业工人了,要求住得好一些,要有空调、有网络,这些是我们能够并应该承担的。”广东欧派家居集团董事长姚良松说,“现在的‘企业办社会’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企业发展了,工人还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不合理的,是我们企业的耻辱。”

二代农民工除关注报酬以外,更关注发展前途和受尊重程度,企业得想方设法去满足
    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司徒伟中是新加坡人,没事经常去广州的游戏场所看年轻人爱玩什么。“今年要搞几台游戏机、跳舞机、打鼓机回来,在运动场边开辟一个游戏厅。”他说,下一步准备建孕妇休息室以及哺乳室。“今年是龙年,孕妇会很多。”
    “现在的工人不像以前,工资准时发就行。现在他除了要求工作、生活条件好之外,还要心情愉悦。有一次有个车间的主管错骂了一个工人,工人受不了,又哭又闹,最后主管跟他郑重地道歉才行。”姚良松说。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或间接雇佣4万多农民工,管理层将之看作“重要的利益相关方”。该集团最大的一家海外工程公司CMEC,在马尔代夫项目现场建有约1.2万平方米的生活营地,包括南北风味食堂、各种娱乐场所、生态公园、水上咖啡厅等。“让员工唱唱歌、看看电影、打打球,十分必要,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做人有尊严、未来有奔头。”董事长任洪斌说。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建龙表示,企业都想留住人才,培养熟练工人。“现在的农民工已经是第二代了,除了关注报酬以外,更关注自己的发展前途,以及受尊重程度,逼得企业想方设法去满足。”他说。

现在的“企业办社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在保持企业自身发展后劲的同时,也达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当前不少企业重新兴起的“办社会”行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认为,“值得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企业给员工提供了住房、食堂、小卖部、幼儿园、学校、医院、澡堂等几乎所有生活设施,并且实行福利性的低收费。“我们现在这样干,是自己需要办,跟20年前有本质区别。过去这样做,是因为社会上没有这方面的保障,上面要求企业这样做。我以前在广西一个不到1000人的厂当了6年厂长,什么都要有,最可笑的是,连派出所都要我们干,所长由我们任命,枪也要我们出钱买。”朱江洪说。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企业逐渐剥离掉这些社会服务职能。沙振权认为,现今企业办社会的性质跟以往“生产、生活一肩挑”的模式有三点不同。
    首先从主体来说,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后者是以民营、股份制大企业为主。
    其次,从目的看,前者提供这些服务,是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要求来办,本身并不讲求效率和产出;而后者是企业出于留住人才、发展人力资源,从而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行为,会最大限度地考虑投入和效率。
    第三,从实际效果来看,前者由于不讲求效率和成本—产出核算,形成了人员繁冗和效率低下,不但为职工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低、质量差,还成为企业经营的沉重负担;而后者则依靠可控的成本实现了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从而获得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这两者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从本质上讲,以往的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而现在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是进了一大步的。”沙振权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20:17:19 | 查看全部
各项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何还要“办社会”
关注企业办社会“回潮”:员工是资本而非成本
格力电器的制冷技术研究院,不算人工,一年的运行成本就是两三千万元。欧派家居的工人工资这几年每年增长20%。捷普(广州)给每位员工的福利,折算起来大概和薪酬一样多。在劳动力成本年年攀升的今天,企业创新、销售等方面压力很大,为什么要在非生产经营方面大量地投入?
  劳动力素质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制约因素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表示,从用工实践看当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劳动收入不断上涨并没有改变“用工荒”的问题,一个是频繁的跳槽和管理难度的加大,严重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坦言,当初建设康乐园这些生活设施的时候,就是想把队伍稳住。“我们不缺人,走一个,有10个要求进来。”他说,不管哪个岗位的工人都有一定的技术技能,都经过了培训。这样的一个工人走了,换人、再走、再换……对产品质量一定会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受访企业表示,劳动力素质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工人流动别太快,才有可能形成更多的熟练工人,产品才有竞争力。而员工的幸福指数跟产品质量成正比关系。“我们是要提高研发水平,可设计出来的产品终究要靠工人制造出来。研发人员想得天花乱坠,没有工人的双手,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地。”广东欧派家居集团董事长姚良松说。
  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司徒伟中说:“生产力不是逼出来的,只能从员工心中生发出来。他们开心,生产力就会提高。”
  “幸福感也是生产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软实力。”任洪斌表示,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哪怕只有1%,就一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创新能力,员工的忠诚度、奉献精神都会增加。
  专家指出,事实上,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房子、地皮等都是企业的储备财富。一旦需要,可以抵押,可以转让。
  “办社会”没有给企业发展拖后腿
  有观点认为,企业“办社会”必然增加经营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员工这方面的投入,首先在维修量的减少上赚回来。我的产品质量好,维修就少,信誉、品牌形象也好。”朱江洪说,“第二,员工稳定了,工作熟练了,生产效率也就提高了。”
  “办社会”没有给企业发展拖后腿。格力电器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变频空调销量2011年行业第一;捷普(广州)2011年的销售额达到110亿元,是广州数一数二的出口大户;虽然受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可欧派家居去年的销售额仍保持了30%的增长。
  当前,能给员工提供比较齐全的社会化服务的主要还是大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说:“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员工,政府应该有更重要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区域或工业园,为员工集中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的设施。”广州市就投资建设了大量农民工公寓,租给中小企业,他们再分给员工住。
  企业重新办社会,需要转变三个方面
  专家指出,企业重新办社会,有三个方面需要转变。
  首先,国家政策。朱江洪表示,企业提供的过渡房,“不怎么符合国家规定,如非生产性的建筑不能超过整体建筑面积的7%。我们超了,但不超不行啊。最后还是市长拍板才批了。”
  沙振权认为,企业“办社会”,其实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对于有实力“办社会”的大企业,政府可以考虑在相关方面给予支持。
  其次,企业管理层的态度。欧派管理层每个月都要和员工代表面对面,答复员工的诉求。把员工看做成本,那成本就是需要压缩的,把员工看做资本,那资本就是需要投入的。“‘办社会’难度不大,主要是态度问题,与一线员工保持近距离的接触非常必要。”司徒伟中说,“接触不是为了提高工艺,改进生产,而是关注他们的福利。”
  第三,企业管理方式。捷普(广州)的平面图显示,厂区几乎一半的面积都是宿舍楼、食堂、篮球场这样的非生产性设施。“每天有八九千人住在厂区里面,必须学会用管理市镇的方式管理工厂。”司徒伟中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07:30:52 | 查看全部
是升华还是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1:43:24 | 查看全部
“企业办社会”回潮如何应看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0:26:19 | 查看全部
个人认为在当前中国这种国情和企业发展势头来看,这种“回归”应该是个好现象,无论是大型央企、国企、私企等等,如何安定职工的心,正所谓安居乐业,国家一直强调“和谐”,如何让企业和谐,办富美和谐的企业,让职工体面劳动,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有归属感、荣誉感,高度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理念,首先就是要解决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作为一名员工,他(她)的后顾之忧有事什么呢,无外乎就是生活的一些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诸如婚姻、住房、教育、医疗等,如果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提高了,思想包袱也减轻了许多,同时也有利于安全生产了,避免了一些带着思想包袱工作的“情绪化职工”上岗。有的企业采取就近集中搞大型棚户区改造或集资建房,内设学校、医院,这样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由于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子公司或矿井等等,都在远离城乡的郊区,那里的各种生活设施远远不如乡镇、县城或市区,有的许多还在山区,如果没有社区建设,可想,这些职工会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即便企业效益在某种“高压”态势的管制下,有了一定效益,或者说业余生活搞的多么丰富多彩,工资拿的多高,这样职工就会幸福吗?想想每年中国最具特色的“春运”,大城市的春季用工荒,这些都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因为一个字“家”,家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话。再看看咱们现在的大城市对农民工的关怀所做出的一步步努力,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我倒是希望这种“回潮”来的更猛烈些,我也是这种“回潮”中的一个受益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5:26:56 | 查看全部
企业办社会,是形势所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6:28:48 | 查看全部
“企业办社会”说到底这还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这几年提到的职工“幸福指数”、“体面劳动”等都是这一问题。企业为职工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关环境,职工们在比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当然会更加舒心、更加卖力,进而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或许会良性循环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8 16:00:43 | 查看全部
企业办社会是资源的“绿色”循环
福耀玻璃集团的福耀玻璃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份额,全球市场20%份额,给宾利、宝马、奔驰、奥迪、通用、丰田等世界八大汽车厂供货。创始人曹德旺先生说“一家企业经营得很成功,并非企业家一己之力,往往是因为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又说,“我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我伟大,而在于我背后有无数普通人默默无闻的努力和贡献。我有今天的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这从侧面揭示了一个真相:企业的资源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例如:政府、银行、供应商和客户,同时也来源于企业员工。企业经营流转的是社会资源,所以企业办社会是对资源的一种社会化安排,并不是增加了经营成本,而是一种文化进步,兼顾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有效的刺激了经营和资源的活力,是利大于弊的。

企业利用社会资源,从事经营行为,创造了价值和盈余,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经济属性,企业实现利润,是承担了一系列责任的结果。“盈利”是社会对企业贡献价值的回报,这时企业得到的实惠是对资源再配置。同时,企业还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的社会属性。企业获得利润后“办社会”,是对资源在社会上的重置,是绿色循环。是接受了社会资源的注入后,为社会负责,回馈给社会的良性循环。
对于企业来讲,虽然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常态,然而,不管哪个岗位的工人都有一定的技术技能,都经过了培训。这样的一个工人走了,换人、再走、再换……对产品质量一定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少受访企业表示,劳动力素质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工人流动别太快,才有可能形成更多的熟练工人,产品才有竞争力。而员工的幸福指数跟产品质量成正比关系。“我们是要提高研发水平,可设计出来的产品终究要靠工人制造出来。研发人员想得天花乱坠,没有工人的双手,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地。”广东欧派家居集团董事长姚良松说。而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司徒伟中说:“生产力不是逼出来的,只能从员工心中生发出来。他们开心,生产力就会提高。”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并不能保证随时雇来的员工,就是能创造最大化的利益员工。员工作为企业的资源,也需要培养和长期的信用支持,才能凝聚成企业的精神财富,形成优良资源。因此,企业办社会的投资与盈利之间。并不矛盾,更不是二律背反,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我们还要认识到,员工不是老板的马仔,而是社会的雇员。是企业的社会资源之一,那么,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出的盈余,同时也是职工的成就。职工是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有机链条。正是他们体现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的,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长盛不衰,在于它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即“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这个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与职工的忠诚度也是分不开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幸福感也是生产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软实力。”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哪怕只有1%,就一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创新能力,员工的忠诚度、奉献精神都会增加。这也更好的诠释了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执行主体,是他们让企业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得以流转,得到客户的购买。这样看来,企业办社会,是把资源进行重置,是社会资源的周转,受益人不仅仅是员工,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会得益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