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9|回复: 0

(道具)古装电影道具师的食物参考材料

发表于 2012-5-26 16:38: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古代人究竟怎么吃饭?这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虽然《齐民要术》、《饮膳正要》之类的书其实提供了很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溯到《礼记》这样级别的古籍,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指导意见,但所谓无图无真相,就算真正模仿着做出来了,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不过,在什么年代之前,有哪些东西古代人是不吃的,这个问题就要比第一个问题简单很多。古代的农业虽然没有转基因之类那么“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成就,但上溯几千年,也还是能看出很多变化的。我们现在所吃的嫩黄色的大白菜,在唐末之前应该很稀罕。大白菜或者“胶菜”之类的名字还没有出现,只有菘菜,颜色是深绿的,应该类似于广东经常用来做菜干的那种小白菜,没有那么巨型也没有那么甜。
  除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变化,物种交流就更是一个很巨大的原因了。世界各地的物产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全球都可以流通的。要不然张骞也不会拥有那么大的功劳,并且也不会有那么多东西,会以“胡”命名。比方说胡椒,在汉代以前应该是不会怎么吃的,就算到了唐代,也还是贵族家庭才能享受的珍贵调味料。唐末的元载失势被抄家的时候,家里搜出了八百石胡椒,可见胡椒是可以做硬通货来用的。
  最大的物种爆炸式交流应该是在明末,那个年代不仅有很多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溜达,也有很多如今我们很熟悉的物种跟着洋人来了。而那些物种又来自于洋人们也刚“发现”没多久的美洲大陆。1492年之后,南瓜、辣椒、土豆、番薯、花生、玉米、西红柿这些东西才慢慢作为食物进入欧洲人的食谱,进中国就更晚了。这些东西是如此地深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电影道具师们尤其如此认为。当然就连金庸先生也不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让宋代的英雄们发现湖南人的饮食中有甚多辣椒。
  《赵氏孤儿》一开始的面条店挂着的一条一条挂面,恐怕就有些让考据癖们为难。虽然青海出土过4000年前的面条还是小米做的,但是挂面这种高级的东西还是要到元代才出现,倒应该是揪面片更符合历史。但这当然只是艺术家的加工嘛,不应该深究。但是程婴的碗里居然有一条青椒!这就让考据癖有些坐不住了!再往后,集市上出现了南瓜!
  不知道为什么,来自新大陆的食物特别得到道具师的钟爱。玉米和红辣椒还有西红柿大约是因为颜色鲜艳,能够很好地配合画面,尤其是宠儿中的宠儿。这种穿越不光是我国道具师热爱,洋人们也会犯同样的错只不过大多是很小制作的电视剧,类似于《梅林传奇》之类的神话剧,梅林每次犯错都会被西红柿砸,考虑到这部剧里还有那么多黑人在亚瑟王的时代晃来晃去,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道具师在表现古代主人公的穷苦时,还喜欢让他吃番薯。唉,这让《金薯传习录》里从吕宋千辛万苦把番薯根茎带到中国的陈振龙情何以堪呢,那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事情了。


来源:深圳商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