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6-8 14:29:41
|
查看全部
“早餐”工程应走出体制的误区。
政府补贴的早餐企业斗不过路边的小贩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如果回过头来我们看看路边小摊的早餐之所以被市民所亲宠,其实就是它经济实惠、种类多元,接近百姓的生活。加之它的方便、快捷,又有什么理由让市民拒绝和远离她呢?相比之下我们政府补贴的早餐企业之所以受冷落,个人认为其根源还是经营体制的产物。
其一、早餐工程经营的好与坏都有政府补贴做保障。早餐工程的参加企业基本上都为国有或是集体经营的餐饮企业。在经营者的心中,不管业绩如何,都会有政府的补贴做保障,使大家并没有市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而是习惯了一推而就,相比之下在与小摊的竞争中也就失去了主观的服务意识,这样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市场。而作为其员工也是干好干坏一个样,都有工资做保证,即便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挂钩,但大家在微薄的效益工资中,与其付出的艰辛劳动对比中,经营者和员工又怎能愿为“小利”,而煞下心来,为此苦心经营付出呢?
其二、面对补贴即便是包袱也要扛。政府补贴的早餐企业多为兼顾经营,在政府倡导下,对企业来说除了有补贴,还有税费方面的优惠政策。虽然在便民利民的条条框框中,难免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是要争取。因为,毕竟他们做的只是早餐,而主体的经营他们还可以在午餐和晚宴的放开式经营创效中。在利益的平衡中,即便是包袱,企业也要硬着头皮做,因为这毕竟是名利双收,他们又怎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好事呢?
其三、早餐工程的外在,让部分市民望而怯步。政府补贴店面是在政府的统筹下,豪华装修,集中管理虽然环境典雅,但是也会让许多工薪阶层望而怯步,有的甚至让市民有拘束感。同时,由于其分布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不能满足分散,且不同杂居人群的需要。而这样的设置和正统化的管理,也势必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而街头早餐小摊,多为家庭式的经营,这样相比之下,小摊的成本低,把更多的实惠带给了市民,市民又怎么会不接受呢?
对于,如何让政府补贴的早餐店把早餐工程做好,做为一名普通的市民,个人建议如下:一是不能强调形式,而应以需求来定。增加早餐店的经营灵活性,使其能打破传统经营的限制,更好地服务于民。可以引入肯德基等国际连锁快餐店的经营特色,尝试建立诸多打包食品,安全食品,进行餐车式配送等经营机制,在方便市民用餐的同时,也不断争取市民的认可和肯定。二是增加早餐项目特色建设,做出早餐品牌。在发挥其主导优势中,借鉴街头小摊的优势,以其质量、品味、便捷、特色吸引市民。三是转变姿态,广泛听取民意,经营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在市民的反馈中改善服务模式,贴近百姓生活。以上建议,最终还是离不开,经营者转变经营理念,如果他们始终放不下吃政府补贴的架子,心中不能始终装着为百姓服务之心,说一千到一万,最终都将清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