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1|回复: 0

日常养生可试试穴位保健法

发表于 2012-6-8 17:40: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林源主任拿着人体穴位模型给大家讲解

林源主任拿着人体穴位模型给大家讲解
 在武侠小说中被描述的“任督二脉”,竟然被甘肃省医务人员轻易打通?近日,这条消息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大家也都在议论穴位的相关问题,任督二脉是不是真的存在?穴位打通了是不是就能脱胎换骨?

  3日上午,“百姓中医大讲堂”邀请了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林源,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有关人体穴位和经络的精彩讲座。同时,讲座现场还介绍了一些简单常用的穴位保健法,教大家如何有效养身防病。讲座结束后半个多小时,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将林主任层层包围住,请教有关穴位按摩的事情。

 

  在家就能做的穴位保健灸

  都市白领们每日工作“鸭梨山大”,长时间面对电脑,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职业病。对此,林源提醒说,试试一些简单的穴位灸法和按摩就可以有效养身防病。

  林主任说,保健灸法常用的有温和灸、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施灸前要准备好艾条或数个艾炷。

  温和灸是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施灸,距皮肤约2-3cm。灸至局部皮肤发红并有温热的感觉,时间大约10-15分钟。

  隔盐灸是用干燥的粗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然后放上艾炷并点燃,当一个艾炷燃烧完后再用镊子夹走,换上另外一个艾炷并点燃,每次3至5个艾炷。

  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厚约0.2-0.3cm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然后放上艾炷并点燃施灸,每次3至5个艾炷。

  1.足三里 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该穴具有培补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增强体质的功效,适用于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用艾条温和灸。

  2.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妇女常灸此穴可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预防妇科病的发生。常用艾条温和灸。

  3.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属督脉,总督一身阳气。大椎保健灸可振奋人体之阳气,增强抵抗力,运用于阳气不足、形寒肢冷之人的预防保健。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

  4.涌泉位于足底前1/3与中后2/3交界处。有通关开窍、回阳固脱、补肾益聪、舒肝调气的作用。宜用温和灸。

  5.中脘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常灸此穴可调理脾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常用温和灸、隔姜灸。

  6.神阙位于肚脐中央,是任脉穴,具有温肾补肾、健脾和胃的功能。对于平时体质虚弱、脾肾阳虚的人则更为适宜。常用隔盐灸或隔姜灸。

  7.气海位于脐下1.5寸,有温补元气、益肾纳气的养生保健作用。气海保健灸对中年以后的男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常用方法有温和灸、隔姜灸、隔盐灸。

  8.关元位于脐下3寸,又名丹田。本穴有很强的培肾固本、回阳救逆的作用,是全身强壮穴之一。施灸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对身体虚弱、少气发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小腹虚寒以及元气不足的中老年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常用方法有温和灸、隔姜灸、隔盐灸。

  从头到脚的按摩保健

  “如果没有艾条或艾绒,也可以直接用双手对穴位进行按摩来保健。”林源介绍,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法、摩法、擦法、揉法、按法、点法、捏法。他为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进行从头到脚的养生保健。

  面部:浴面养颜、叩齿固肾、运目养神

  大家可以两手轻轻地在面部做洗脸的动作来起到养颜的作用,顺序为口角→鼻旁→前额→太阳→面颊→口角。如此反复操作10次。

  早上起来时,可以叩齿来固肾,即口微闭,上下牙齿轻扣30至50次,以达健齿固肾的作用。

  工作期间可以运目养神,即两目微闭,眼球顺时针转动10至20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再睁眼远眺。

  颈项部:归挤项筋、点揉风池

  归挤项筋就是当人放松坐于凳上,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以掌根着力,自两侧向中央归挤,以使颈部肌肉放松。从上到下,反复操作10次,用力要深沉。

  同时,可以配合点揉风池,以两手的食中二指分别点揉两侧风池穴,点揉的力量应向内上方,以局部有酸痛感为最好。

  腰腹部:轻叩命门、摩腹助运

  闲暇时,可以两手半握拳,以拳眼处轻叩两侧肾俞及命门穴,叩打时力量要轻,并交替进行。

  摩腹助运则可在晨起和睡前操作。以掌摩法作用于腹部,摩腹的顺序为:右上腹→左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本法可调解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肠道吸收与排泄。

  下肢部:推擦涌泉、按揉足三里

  晚上洗完脚或泡完脚后,就可以两掌或两手拇指推擦两足底的涌泉穴,使得足底有温热的感觉,每侧大约5分钟。

  足三里是重要的保健穴,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经常推擦或击打足三里能补虚健体,起到防衰抗老的作用。方法是用同侧手拇指或中指左右旋揉足三里各100次,或用两掌根分别击打左右侧足三里各36-72次。每天或隔天1次,选择推揉或直接击打都行,但贵在坚持。

  本报记者林雅/文记者郑海斌/图

  中医理论中确实存在

  “任督二脉”

  “腧穴通俗来说就是穴位。”林源主任说,追溯腧穴的起源,始于“反应点”,一些能反映病痛或治疗疾病的特殊点。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如眼眶周围的睛明、承泣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合谷穴能治疗颈部、头面部病症,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任督二脉’在中医理论中确实是存在的。”林源主任表示,“任督二脉”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一部分,“任脉”是身前中央的经脉,“督脉”是背部中央的“经脉”,是各经脉中非常重要的两条。

  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林源说,中医针灸经常会涉及任督二脉的穴位。他举例说,如遇到头痛的病人,不需要在头上扎针,只需要在督脉上找准穴位扎上几针,就可使头痛病愈。“但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可没有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里描写的那种神奇作用。”

源自:东南快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