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5|回复: 0

200元钱“撞”了道德的“腰”

发表于 2012-6-15 10:27: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唐 伟

    日前,杨女士去茶馆打牌后遗落5000元现金被服务员归还。杨女士丈夫到茶馆领回现金时给服务员200元酬谢。回家后,杨女士觉得不应该给酬金,夫妻俩到茶馆当着茶馆人员的面起了争执,最后当事人退回了200元。杨女士认为服务员这种行为不对,打电话给报社希望曝光。(6月14日《新快报》)

    杨女士认为服务员不该领酬谢,可能是从自己身为顾客的角度出发,但是笔者认为,拾金不昧者服务员的身份并不影响他拾金不昧的道德定性。而赠送酬金后索回,等于先给了人家“一个红枣”,然后再“打他一耳光”,如此反复与折腾的“逗你玩”,叫人情何以堪?杨女士的行为表现,是无法在道德上立足的,也无法获得认同。从事后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她给报社打电话投诉曝光,相当于自揭其丑,不仅没有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反倒招来了满地口水。

    但是这场口水战中没有胜者。做好事没有得到表扬而被伤害,这让人想不到,也想不通。赠送酬金后索回的行为是不理智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善举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便不能得到褒奖,但也不应伤害。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既需要表彰那些“最美”的善举,也需要防止伤害善举的行为。在制度上,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支持对拾金不昧者给予法理支持,规定应按拾得物品价值相应的比例作奖励。在国内,《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拾遗规定》)中规定:对拾金不昧的个人,可按拾获财物价值的10%的金额给予奖励。这个做法值得肯定。有了法理上的规范,也不会造成“不应领取”的误解与争执。如此,做好事者才能抛下顾虑,轻装上阵,社会道德的弘扬才会有可靠的基础。

    笔者认为,与其一味指责杨女士,不如厘清以后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拾金不昧者,“道德追杀”不如“道德帮助”。我们不需要从道德上指责杨女士而获得的快感,而是要借此事件正本清源,将此作为一面反思的镜子,才能有助于推进社会道德的进步和风气的好转。

来源: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