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端午节在我印象中是个仅此于春节、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同样热闹的节日,因为每年过端午节时都不是一家人的事,离过节还有一周的时间, 我的母亲和周围婶子大娘们便开始包粽子、剪公鸡、叠符,我们再上山拨些艾草回来。她们是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老先生的。
那时在平房住,离端午节还有一周时间,母亲便和邻居婶子大娘们上街买粽叶、红枣、红纸、黄纸、七色线等,当然江米是靠供应去粮店买的。她们不怕累不嫌烦上好几次街才能买齐了,倒不是街上没有也不是贵,她们只是想买最好的七嘴八舌不知道谁家的好定不下,最后还是我妈拿主意。包粽子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干完的活,是个集体的又是个比手艺聊家常人人尽心尽力而且全是妇女们的开心“劳动”,一次父亲想上阵帮忙,被他们不客气的轰走了,“那有老爷们干这活”。
自家头天晚上先把江米淘干净用大盆和红枣泡好,将粽叶泡后折好用重物压住,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第二天各家把男人们和孩子们打发上班上学走了,就展开摊子包粽子,四五个婶子大娘们聚一家,包完一家包一家,俊的、丑的、大的、小的,各地特色粽子都能见到。历来都是粽子好包难煮,煮粽子是个最讲究的活,既要有经验凭感觉又要注重实际调动嗅觉功能靠鼻子闻,急性和慢性子的人是不能干这活。快了生的,太慢了糊了。到晚上男人下班孩子放学时粽子也就煮熟了。热粽子是能吃的,待放凉水里凉了才能吃。到了端午节那天早上空气中都飘着粽子的香味,家家户户大门上窗户都贴黄底红纸的大公鸡、粘艾叶的符,再给家人口袋放个小符,晚上用艾叶洗脚。
在那特别困难时期,粽子也不是一家人吃,而是要送人的,送没包粽子人家,送长辈,也有互送的,我上班后还送过师傅、领导。1989年的那个端午节是在南戴河休养所度过的,吃到了一位打工小姑娘从家带来的粽子,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吃粽子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小姑娘的母亲因为小弟弟出车祸导致精神上受刺激不能自理,她便辍学照顾母亲,后又打工,为了让她母亲恢复记忆,让家人从悲痛中走出,她连夜第一次自己包了好多粽子,还特意送给我们吃,真是个孝顺的姑娘。
现在条件好了包粽子的人少了,我的母亲八十高龄了,在我们劝说下,前几年就不再包粽子了,是我的大嫂子一个人年年包,年年送给我们。她说:“你们忙,街上的粽子没味,还是咱自家包的好,特别是娘吃惯了,再说一家人总得有个来往。”难得嫂子她有孝心、热心,还把亲情融入粽子里,我想这些也正是端午节吃粽子习惯能够留传千年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