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清代旗杆亮相鞍山博物馆
2011年5月16日,鞍山市博物馆将两根高11米的庙宇旗杆竖立在市博物馆正门前,供市民免费进行参观。这两根旗杆为清代的旗杆,鞍山地区仅发现三根,十分罕见。
5月16日,在市博物馆的正门广场两边,两根旗杆已经竖立起来,每根高11米左右,旗杆为圆柱形,顶部类似火炬的形状,为花岗岩材质。每根旗杆下部有两块夹杆石,每块夹杆石上都有一个洞,用于固定旗杆。
目前旗杆露出地面的高度为8米,实际包括埋在地下的旗杆部分高度为11米,其中旗杆顶部高为1米。底部的两块夹杆石高2.7米。张旗介绍,这两根旗杆是在几年前的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在高新区魏家屯村关帝庙遗址前发现的。由于关帝庙已消失不见,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市博物馆将这两根旗杆拉回市博物馆,由于旗杆埋得较深,使用大型挖掘机才将旗杆挖出,并顺利运回博物馆。在挖掘现场,文物普查人员也发现了庙宇碑序,上面记载着乾隆丙午(1786年)以前庙宇共修过三次,根据碑上的记载,证明了这两根旗杆为清代旗杆。
旗杆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项重要的小品,常常用在寺院、庙宇或公共建筑,最常见的就是寺院与庙宇前端有一对旗杆。寺院与庙宇建立旗杆的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用它挂旗,在庙宇中每逢特殊日子或举行各种庙会,在旗杆上挂旗,挂三角旗或条旗。第二是大门前旗杆作为标志,表示人们到了寺院与庙宇了,使人注意,引人入胜。第三是庙门前竖立旗杆,增添庙宇建筑一种壮观的气魄,扩展大门外的空间。
旗杆使用铁制材料制作的比较多,木旗杆在一般寺庙中常常见到。但寺庙用石材建造石旗杆的却比较罕见,一般石旗杆不易制作,加工不易,必须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寺庙中才能使用。旗杆本身分为夹杆石、旗杆柱、旗杆斗、旗杆顶四个部分。在明清两代寺庙的旗杆中,常用锡做成旗杆顶,锡顶经常发出白光,色调美观,而且久经风吹永不生锈,始终是明亮的。据介绍,在市博物馆门前竖立起来的这两根旗杆,在我市实属罕见,文物普查人员只在海城发现过一根,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了几次鞍山博物馆拍摄该旗杆,都因天气、时间等组多因数拍的不理想,赶上周末来到鞍山玉佛苑荷花池休闲散步,但见鞍山博物馆上空附近白云飘飘,空气清澈,在盛夏季节难见这样的好天气,遂回家取来相机拍下了这张图片。成明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