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0|回复: 1

“退二线”别成了吃空饷的代名词

发表于 2012-7-12 13:00: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上班,超编一倍左右。一个县级市的正科级单位何以严重超编,暴露出基层编制管理的种种问题。

  武穴市教育局大量人员“退二线”,不用上班,却占用编制,导致该单位严重超编。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为,许多地方都在执行这样“退二线”的政策。

  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已不是新闻。今年5月,浙江省永康市在《永康日报》通报了机关事业单位自查出192名“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退二线”吃空饷的人,而这其实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或者“内部规定”允许的。按相关规定,永康市的中层干部,到了一定年限必须让出行政岗位,给年轻干部升职机会。跟永康市一样,现在通常在省级机关,厅级单位的处级干部只能当到55岁;市县局级机关科级干部干到50岁,距国家退休年龄相距甚远。这些到年龄的人,往往退居二线,改为非领导职务(即“退二线”“改非”),此外一些年纪大、时间长的人会以相关级别的“调研员”“巡视员”之类的待遇,以便其能顺利地从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挪出位子来,这些人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不用到原单位上班的。

  “退二线”如此盛行,自有其道理。在现实中,财政编制应该算是铁饭碗,一旦捧上,只要不犯法、不犯大错,编制就可以跟着人走,很难被端掉。而工作时间一长,缺乏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的问题往往日益突出,这样的群体,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来说往往是烫手的山芋。人情世故和现行制度的缺陷交织作用在一起,对这种现象几乎很难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于是,出于短期的考虑,为了腾出工作岗位,为了照顾那些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各地就想出变通的办法,把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提前,让一部分先退下来,由其他的人来顶替他们的工作。为了不引起上级单位、相关部门的追究,就称之为“改非”“退二线”“内退”,其实就是退休不做事,照拿工资,是一种事实上的退休。

  在局外人看来,这样做的确不公,不做事却享受工资照发的待遇;在局内人看来,这就是编制带来的最大好处,虽然一些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并不高,能享受到提前退休,退休金有保障的待遇,这是编制最大的“隐性福利”。这也解释了许多人宁可暂时没有编制也要排队等候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退二线”实质上是突破相关政策底线的“提前退休”。让公务员提前离岗,工资照发不误,相应的再从社会上招考人员进行补充,额外增加了相应人员的工资,增加了财政负担,一个乡镇不多,一个县不多,但是全国累计起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此轻松自在的“退二线”,实际上是制度性的吃空饷。其中核心的一点是编制所导致的身份固化,因为缺乏必要与严格的奖惩机制,最终导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成为一个顽疾。

  (新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2 14:31:26 | 查看全部
在中国很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