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载人航天勾勒一道彩虹
----记余梦伦班组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先进事迹
2012年6月29日,随着神舟九号飞船顺利着陆和三名航天员平安出舱,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承担“精确入轨”关键任务的运载火箭队伍提出了“十全十美神箭神奇”的响亮口号,在全体火箭发射队员的努力下,CZ-2F Y9火箭如约飞出了一条优美的轨迹,为中国航天画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这道美若彩虹的火箭轨迹是由谁来设计呢?她的作者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十一室余梦伦班组的全体同志。
余梦伦班组全称“弹道、制导及精度分析工程组”,是我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负责我国大部分运载火箭及部分战略导弹的弹道设计、制导总体设计工作,开创了中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事业的先河。余梦伦班组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是我国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单位,先后产生了十几位院士,几十位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以及众多高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余梦伦班组自1966年成立至今,先后在载人航天弹道设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设计、双向高空风补偿、多头分导弹道设计、探月轨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0余项,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以余梦伦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组员共同努力下,班组逐步探索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科研类班组建设之路,形成了“不同轨道相同梦想 弹道有痕 进取无疆”班组理念,在科学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工作方法,创立了“四个一”目标管理法、“三段助推”育人法和“三步跨越”创新法。
针对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余梦伦班组的主要工作是为火箭设计出最优化的飞行轨迹,并确保火箭沿此轨迹飞行,实现准确入轨,使后续交会对接工作顺利实施。为了确保该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余梦伦班组全体同志发扬班组“科学精准 创新”的班组精神,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与奉献。
2011年,CZ-2F T1、Y8火箭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飞船,验证了火箭设计与制造的正确性。面对成绩,余梦伦班组同志来不及欣喜,马不停蹄的投入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准备工作中。
余梦伦班组同志根据T1、Y8火箭飞行试验的遥、外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弹道、制导结果分析工作,并结合Y1-Y7火箭的飞行参数,全面评估弹道、制导设计的正确性,验证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安全性,这些工作为Y9火箭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紧张繁重的工作情况下,为确保工作质量,余梦伦班组指定了常武权、李平岐专门负责Y9火箭的弹道、制导设计工作。两位同志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弹道、制导专业设计理论与工程文件,做到技术问题了然于胸;清查了与Y9火箭相关的技术文件,保证了Y9火箭状态的正确性。在奔赴发射场前,余梦伦班组开展了传统的质量“六个一”活动,对两位同志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审查和集体把关。
CZ-2F Y9火箭转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两位同志在发射中心按照操作流程一丝不苟的进行发射场工作;班组其他同志在北京随时“保驾护航”,经常通过电话、邮件讨论技术问题;余梦伦院士也亲自为《精确弹道计算》等核心设计文件进行复核复算。
针对确保航天员安全的工作要求,班组同志深入开展了火箭推力下降的影响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大家发现,在某种极小概率火箭推力下降情况下,按照现有故检逃逸方案,可能存在航天员逃逸失败的隐患。虽然发生该种故障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大家立即开始了故障判据和逃逸程序的适应性修改工作。在发射场的两位同志超常工作,短时间内制定出新的故障判据,并进行了多达4万次的仿真计算;在北京的同志认真分析了故障判据的合理性及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大家共同努力,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了预定的分析任务。正是在全体余梦伦班组同志的坚持下,酒泉、北京连成一线,高空风补偿、加注量计算、精度预估、故障模式分析、逃逸安控等一个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顺利完成……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CZ-2F Y9火箭承载着三名航天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拔地而起,沿着余梦伦班组设计的轨迹翱翔于漫漫天际……Y9火箭在飞行,指控大厅的余梦伦班组人在注视,北京的余梦伦班组人在注视。此刻,他们的心中,更多的不是紧张,而是坦然,是希望,是欣慰,因为他们坚信:那枚飞行的火箭,不仅承载着飞船和航天员,也勾勒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那道彩虹闪耀着中国航天人的责任、承诺与卓越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