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3 11:14:50
|
查看全部
7月9日11点49分,央视在播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报道时,将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生殖器部位打上马赛克。此举遭网友质疑后,下午15点54分,央视复播该新闻时,去除了大卫身上的马赛克。(7月10日《东方卫报》)
央视此举,与其说阉割了大卫的阳刚之器,不如说是为大卫穿上了遮丑的裤衩。央视没想到的是,遮住了大卫的丑,却露出了自己人的怯。
一是露了制作人员新闻政策水平的怯。据说,新闻打码基本原则之一是播出内容可能影响美观、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果这就是央视制作人员打码的政策依据的话,那么或是大卫的生殖器影响了美观,那米开朗基罗当初为什么不一斧把它砍下来呢?或是有伤风化,那国家博物馆的组织者为什么不给他穿个真裤衩呢?或是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据我所知,我们中国小学、中学、大学的美术课本中都有大卫雕像的全身照片,没打马赛克也没听说有学生产生过负面情绪,据说宁波大剧院门口也矗立着一尊青铜大卫复制像,也没听说宁波市民因此产生过负面情绪。难不成国博的这尊大卫雕像不是让人欣赏获得美感,而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并对其进行批判的?也许是制作人员对打码的基本原则政策 依据的理解有些偏差,受一些动作爱情片的影响,所以一见生殖器就不由分说地打上了马赛克。
二是露了编导人员文艺知识水平的怯。编导人员如果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就会知道那是一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文化运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而展示人体之美,歌颂自由的人性之美,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而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美术三杰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大卫雕像,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际上是对人的力量的歌颂。如果了解了这些知识,编导就会明白,米开朗基罗当初不让大卫穿衣服的原因,就不会干出让大卫穿裤衩的蠢事。编导应该补上文艺复兴这节课,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三是露了监制人员美学理论水平的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确是一个美学的理论问题。有人认为,古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主流审美观是以身体为美,但这不是中国的美学。什么是中国的美学呢?是不是长衫马褂水墨画,脑后一根大辫子?可惜的是除了水墨画,其他早被我们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杨辛、甘霖老师著的《美学概论》里教过我们,劳动创造了美。所以,劳动着、战斗着、改造着世界、创造着美好生活的人体,无疑也是美的。大卫雕像正是反映了大卫迎战侵略者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的情景。展示爱国主义英雄英姿飒爽、雄伟健美的身体,怎么就不是中国的美学了呢?看来,如果监制人员没上过大学的话,也该找杨辛、甘霖老师补补美学课了。
四是露了管理人员思想认识水平的怯。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看过一部我们中国人拍的电影,名字不记得了,其中有个情节还历历在目:小两口结婚,新房里放了一尊断臂维纳斯,老奶奶看着不顺眼,给维纳斯上身披了一块红布。难道央视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奶奶的水平?鲁迅早就点评过那样一种人,他们“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央视是党的喉舌,应该倡导先进文化并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可是央视管理人员的思想怎么还停留在民国时期,甚至欧洲的中世纪呢?真的是该启蒙一下了。
给大卫穿“裤衩”,是不是说明央视某些人一直就有“裤衩”情结呢?
稿源:荆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