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名养猪户土灶上煮着的是泔水,过些时候,锅里就可以捞起地沟油。(28日11时20分摄于池店镇御辇村)
泔水工从一个下水道口旁捞出地沟油。(27日17时40分许摄于百源路附近一小巷)

泔水工打开窨井盖准备捞油。(27日18时许摄于前坂东区)

每天晚上,一些餐馆的泔水就会被人收走。(26日21时30分许摄于霞淮街)

每当夜幕降临,收集地沟油的摩托车就在大街小巷出没。(26日20时30分许摄于津淮街)

炼出的地沟油用筛网过滤。(28日11时30分许摄于池店镇御辇村)
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省、市先后多次发布关于严防地沟油回流到餐桌的通知,我市早在2003年就初步建立了地沟油回收管理制度。然而,地沟油泛滥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一个大锅,一把漏勺,几个脏油桶,昼伏夜出的“泔水工大军”为何能躲过城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围追堵截,明目张胆地把提炼后的地沟油回流到餐桌上?
本报派出记者明察暗访,今起推出系列调查报道,关注地沟油收集、提炼、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利益链,揭示“泉州版”地沟油真相。
●时间:27日17时30分至次日0时
●地点:前坂东区—百源路—美食街—津淮街—刺桐路
收集 两千泔水工昼伏夜出
月收入数千 “炼油”成产业
经过多日联系,5月27日傍晚,在一名热心市民的引荐下,记者以查看油品质量为由,跟着来自外省的地沟油收集者老马(化名),目睹了触目惊心的地沟油收集等过程。
当日17时30分,老马骑着一辆两轮摩托车,载着三个塑料桶,开始在市区前坂东区收油。他打开一个窨井盖,熟练地拿出打捞工具,从下水道里掏油。“今天的油还是不多。”他唠叨着,只捞了两次,里面的水和杂物比较多,油很少。
几分钟后,他又来到位于百源路附近的一条偏僻小巷里,迅速打开另外一个窨井盖,再次打捞地沟油,这次还是只捞到两勺。之后,他要往美食街、津淮街、刺桐路等地的“地盘”捞油。通常一个晚上他要在几个“捞油”点这样来回跑两三遍,到次日0时才能回家。老马坦承,16时至17时出来捞的是午餐后的油,22时以后捞到的才是晚餐后的油。
40多岁的老马原先是一家服装厂的熟练工,后来觉得“不够自由”,就改行养猪兼提炼地沟油。经过老乡两个月的“传帮带”,他很快就掌握了烘油本领。眼下,他一共养了30多头猪,规模不算大,但提炼地沟油却成了他收入的“有益补充”:一天可以收集地沟油四五十公斤,光提炼地沟油一项,每个月可增加几千元。
提炼地沟油成了生财捷径,以至于许多人改行当泔水工。像老马这样骑两轮摩托车的只能算是“泔水工大军”中的游击队,“大户”是那些骑着三轮摩托车到一些餐馆载泔水的人,一趟可载五六百公斤的泔水,加上兼职炼油,收入是老马的好几倍。
餐馆边骂“害人”边卖油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老马打捞地沟油也不是一直畅通无阻的,“油水”多的地方早已经被瓜分了,他收油的地方只是一些油水少,无人愿意打捞的偏僻“地沟”。
18时许,美食街某大排档,泔水“收集池”已经被锁上了。老马叹了口气,前往靠近温陵路的一家酒楼,正当他要上前捞油,却发现“收集池”也早已有“铁将军”把守。之后,他来到百源路某酒店,这里同样无法捞到油,“油水多的地方都被大户包走了。”老马边走边埋怨。
18时20分许,迎津小区外某餐馆前,老马赔过笑脸后,终于获准捞地沟油。原来,这个餐馆的地沟油打捞权早已经被“特许”了,不过,这两天捞油的人没有来,下水道里的泔水有点满了,开始溢出窨井盖,引起小区居民的不满,餐馆才临时决定让他捞一捞。
“又要来捞油害人了吧。”餐馆的厨师暗示老马,捞油也要懂得“潜规则”,如果没有“孝敬”,就别想来这里捞油。老马私下对记者说,地沟油虽然是垃圾,但如不孝敬餐馆就别想捞到地沟油,根据油水多少,一个月要么给几包烟,要么给几百元,“贿赂”的对象主要是餐馆的厨师、管理人员、保安。孝敬过后,别人想来捞地沟油,就会被这些人制止,他们甚至会帮忙将泔水“收集池”上锁。
一边数着钱,抽着烟,一边张口大骂泔水工打捞地沟油害人,这就是眼下多数餐馆、酒店对餐厨泔水处理的真实写照。
两千“大军”暗战泉州地沟油
老马只是我市泔水工大军中的一员。据我市一家正规废弃油脂生产企业有关人员透露,全市提炼地沟油的人员已经超过两千人。为抢油,甚至引发了不少暴力事件。有次,该企业的泔水工到丰泽前坂新村东区收集泔水时,一家餐馆的保安不让其收集。不久,保安又打电话叫一家收集泔水的个体户过来。这些人到达现场后,一直叫嚷着:“谁叫你们收我们的油?”随后,双方发生冲突,该企业一名泔水工被打倒在地,从此,这名泔水工再也不敢来这里收泔水了。
老马介绍,市区共有100多个地点可以搜集泔水,他只掌握其中的10多个,许多大的收集点都已经被人垄断了。
依据工商部门规定,餐饮企业须将厨房废弃的地沟油交给有资质的地沟油处理公司用专用的桶回收处理,公司保证将收集的地沟油用作加工工业的油脂原料。工商部门同时对地沟油的流向及使用情况进行备案、检查和监督管理。如果地沟油流入其他渠道,有可能重新回流到餐桌上,坑害消费者的健康。
而实际情况是,有的餐饮店为了蝇头小利,不顾法律法规和从业道德,没有在源头把好关,将地沟油变相卖给泔水工“游击队”。活跃在城乡的两千泔水工大军是地沟油回流的“麻烦制造者”。
●时间:28日9时至12时
●地点:晋江池店御辇村
提炼 全市年炼地沟油逾万吨
这些收集来的地沟油,究竟去了哪里?市区许多泔水工表示,这些大多流向晋江池店镇御辇村。据了解,有上百户外地来泉人员在该村养殖生猪。
黑作坊建在偏僻处
28日上午9时,记者骑乘摩托车前往暗访。御辇村有一大片田地,上面搭盖着上百个简易房子。不少搭盖房上都有一个烟囱。知情人士介绍,这就是地沟油的提炼点。
记者进入该区域看到,一些三轮摩托车运着泔水进进出出,空气中飘荡着泔水的臭味。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狗。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地沟油生产窝点,在我市城乡接合部还有许多处,它们一般都地处偏僻,远离居民区,有的主人自己干,有的则雇人干,规模大小不等。
炼油过程触目惊心
10时许,一处简易搭盖房内飘出阵阵浓重的恶臭味。记者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简易养猪场,地面是黏稠的油污、粪便、垃圾,旁边支着锅灶、一堆柴火,几只油桶内浮着一层凝固的橘黄色的厚厚油脂。据悉,这是用喂猪的泔水提炼出的油脂,把黄色的油脂再加工提炼,就可以炼出地沟油。
11时许,另一家简易搭盖房内,堆放着大大小小的蓝色塑料桶和脏兮兮的铁桶、漏斗、盆子等工具。其中两个铁桶架在一个简易土灶上,两女一男围着土灶炼油,此时,土灶里的大火正旺,锅里是满满的泔水,上面漂浮着油脂,可以看出其中有菜叶、辣椒、鱼皮等废物。 炼油工将火烧旺后,分量轻的油污会自动漂浮至上层,待冷却后捞出。漂浮在最上面的油色泛黄,据说是“质量最好的”,专供餐饮,炼油工用大勺子将油捞起来,经过过滤,放到蓝色的大水桶;紧接在下面的那层油,质量较差,一般都用于化工行业;最后剩下的,则用于喂猪。
85%地沟油由散户掌控
据泉州惟一一家具有地沟油处理资质的公司——中原隆化工有限公司余工程师表示,对地沟油产量,一般是以人均食用油用量来计,据此,泉州每个月大约产生1000多吨地沟油,一年产生的数量在1.5万-2万吨左右,其中85%掌握在散户手中。一部分回流到餐桌,一部分用作化工原料。
地沟油的加工制作过程根本谈不上什么工艺,更没有什么标准,生产极其简单。低成本“创业”,吸引了诸多来泉人员加入“泔水工大军”,以“老乡带老乡”等方式,迅速扩张从业人员,甚至形成了以县为单位的“泔水工大军”,如池店镇御辇村,上百户泔水工基本上都来自湖南道县。他们处在地沟油处理产业链的低端,为获得养猪以外的收入,也成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帮凶。
来源泉州晚报
转播到腾讯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