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岗位空缺替补难觅
——拷问企业班组减员提效的后遗症
肖静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动更迭新老交替是不可悖逆的自然法则,建立充足的储备队伍,不断注入新生力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后继无人,岗位空缺后无马上可用的替补人员,却在很多企业班组客观存在并蔓延着。
近日,重庆煤炭集团松藻煤电公司发电厂就面临这样的尴尬,下属环保科一名化验员突然调走,科室负责人措手不及甚感头痛,因为她是全厂唯一的油分析、配药熟练工,新手上岗需待时日,工作却不能耽搁,科长亲自担任老师,赶紧抽调水分析工急训一个月,才勉强顶岗补缺。对此,科长祝平深有感触:平时不储备,临时抓壮丁,就像缺乏援兵的部队,没有候补的球队,底气不足战斗力削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
减人提效,替补在改革浪潮中消失
当国营企业陷入困境,减人提效似乎成了压缩成本节省开支的尚方宝剑,大刀阔斧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然而,落后的机械设备和低下的技术水平却不相匹配,矛盾就产生了,给正常的新陈代谢人员接替带来负面影响。松藻电厂环保科分析班原编制十人,高度缩减到如今的四人,可想而知,曾经十人的工作量压在四人身上,何谈富余,更莫说替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已是普遍现象。倘若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生病请假或其它变故,无异于釜底抽薪导致岗位缺失,一时之间合适人选难觅踪影。
工作繁重,打造复合型人才谈何容易
这种情况下,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呼声高涨,意为任何时候都能找人顶替上岗。初衷是好的,但是人减了事更多了,在岗员工整日忙忙碌碌穷于应付,“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对付过去就不错了,工作质量却难以保证,身负重荷举步维艰,各人的责任田都自顾不暇,哪还有闲功夫去“偷师学艺”,说不定得背上不务正业的黑锅。况且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人人自危封闭保守,要想学习自己岗位以外的东西不仅分身乏术力不从心,而且学技无门难获“真传”。所谓一专多能者大都是会而不精,只会粗浅的操作而不懂其中的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复合型、智能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认识偏差,劳动力配置不平衡
企业招工名额少,新员工补充有限。电厂自从1998年二期上马进了一批技校生以来,只陆陆续续接收了寥寥几个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没有相当数量的新人进入,员工队伍逐渐老化。三班倒运行工轮轴转,遇到有人生病请假或调动离职,其他人就得放弃休息顶上;检修工经常加班加点抢修设备,补休有名无实,感觉十分疲劳。近两年,公司招收了大量新员工,但都是针对矿井采掘生产一线,很少充实到地面单位。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有很大差异,繁忙、轻闲程度不均衡, 一些重要技术被个别人掌握,成为“独门秘芨”,严重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阻碍着资源共享技术进步。
在体育界,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判断一支球队是否优秀是否有持久力?毋需看它的主力队员如何优秀,只需看看它的替补队伍就可以了。可见,替补人员的优秀及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球队的长足发展!同样,我们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是否能在今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从它的储备队伍就能初见端倪。可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储备机制,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要定期通过社会招聘、人才引进、学校分配各种渠道补充新人,而且要制订储备培养规划,自我造血内部调配,创造条件打造平台,大胆尝试轮岗交换,鼓励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倡导技不压身勤学苦练,工种有别,技术无界,不依赖等、靠、要储备人员,把赌注押在少数人身上,更重要的是储备技术,培养通才、全才,让人人都成为“万精油”、“多面手”,这才是有备无患的明智决策。
图为松藻电厂环保科化验员正在进行测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