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孵化机制”助我们创新成功
重庆能源巨能建安公司 周庆
7月20日,笔者来到重庆能源巨能建安公司出版传媒中心工程项目,采访了刚获得“2012年全国工程建设QC活动成果二等奖”的《控制蜂巢芯空心楼盖板底跑浆》QC小组。
这个QC小组以该项目混凝土班组为主干加上公司工程部的几名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小组成立大半年来协同攻关,成功解决了“蜂巢芯空心楼盖板底跑浆”这个业界难题,在7月初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的“2012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交流会”受到广泛好评。
谈到获奖,混凝土班班长韩文峰还很兴奋“这可是我们公司QC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级奖励。这不,月初刚从黄山开完会回来,都有5,6个单位与我们联系想来学这套技术了。”
“那这次你们可要拿重奖了”笔者笑着打趣。“钱谁都想拿,但这却不光是钱的事。从一个好的想法到最终实现,可以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为过,大家牺牲和放弃了多少我最清楚,如果说只为钱,那我们搞工程的比这容易赚钱的事情多了去了。这次能成事我总结光键靠两点:一是公司新搞的孵化机制支持力度大,二是我们这帮人还算团结肯干。”韩文峰说道。
“前些年咱们单位一直都对技术创新有相应的经济奖励政策,但是效果并不好,专利、工法、QC等创新成果寥寥,在市里都很少拿奖,更别说国家级。”项目经理陈东生接过了话头“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公司经过调研,在去年推行了技术创新的“孵化机制”。这个机制简单点说,就是公司成立专门的科技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对各项目申报的创新项目进行审核,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在人、财、物上由公司统一协调和给予支持,促进成果的成功率。对技术创新获得的收益给予参与人员一定的奖励,并将他们的创新经历收录在记载公司发展史的书籍《发展大视界上》,最后还将在评先和选拔人才时把创新成果做为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其实我们创新的热情并不低,象我这样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家伙,谁都有些绝活,把这些东西整理下,搞点新东西传下去,既对得起企业也对得起自己,谁还想把这点东西带到土里不成,可是我们搞创新困难确实多。”韩文峰班长接着说道:“就拿这个蜂巢芯盖板底跑浆的事来说吧。其实我在之前一个项目也遇到这个问题了,当时也想搞技术创新解决,但是给当时的项目经理一谈这事他却说:老韩,你这个想法好啊!如果搞成了,质量上去了,成本还降下来了。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搞成,我还得还传统方法去做。你也知道,现在工期很紧,成本也是项目承包的,失败了这两样过不了啊!没办法,此事就此做罢了。而这次能在出版传媒项目把这个创新搞成功离不开公司的支持,我们的课题公司通过后,在项目的工期、预算上都提前做了考虑,还专门派了技术人员来协助我们解决了计算和电脑应用上的一些大难题,呵呵,这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能不成功么!”
“搞技术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技术先进、管理精细的时代,搞一个确实能够产生较好效果的技术创新那可真不是个简单事。”陈东生感叹道:“就拿建筑行业来说吧,如果在项目一线搞技术创新必须要考虑工期、质量、成本,有可能工期缩短了、质量提高了但是成本却过不了;也有可能工期长了、成本高了但是质量大幅上升,这还要看业主的具体需求。而且有些技术现在没用,但是市场变化了却有用了,这涉及一个长远的技术储备问题。所以说企业来统筹考虑,为班组搞创新提供各方面支持确有必要。现在我们集团已经成立科技公司,当然他们主要是研发大的项目,但是他们也需要来了解我们一线的具体需求,前些天开科技工作会时还专门研讨了和项目一线具体的合作方式,如果真能搞起来,把他们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我们这些老工人几十年的经验结合起来,那能出什么成果还真值得期待哟!”
笔者感言:班组员工,尤其是一些有数十年经验的技术工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可能不系统和全面,也可能缺乏对全局的了解,但是他们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对一线实际需求的深刻了解无疑是企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宝贵财富。如果企业能够给予他们全面的支持,甚至能把研发和生产一线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那么无疑对推动技术创新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