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所有创新都开花 周静
神九飞天,将创新不仅写在了太空,还铭刻在了地层深处,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矿员工将神九创新带来的启示,应用在百米井下的生产一线、施工现场。7月23日,笔者深入员工中探寻他们是如何让所有创新都开花的。
让创新开“安全花”。 “以前要靠人力抬,现在可以通过机械设备远程控制,杜绝了安全隐患,以前要一个半小时拉皮带机尾,现在只要半小时……”综采一区60后员工杨英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他的创新“综采工作面150皮带机尾承载梁自移装置”的诸多好处,而这个装置只是他诸多创新项目中的一个代表作。经历过肩扛手拉、完全靠人力与大自然斗争的采煤时代的他对于创新的理解很透彻,就是为了更安全、员工劳动强度更低,他说:“矿上设立100万专项创新基金,这可以让更多的人搞创新,一代代矿工不断地创新改进,煤矿就会不断地进步,危险程度越来越低。”
让创新开“健康花”。 “这个‘脚踏式耙矸机喷雾’还得到过安徽省安监局领导的肯定呢!”生于70年代的通风区员工李端林不无自豪地介绍起他和工友合作的创新项目。今年,该矿以粉尘治理为切入点,提出了争创综合防尘示范矿井的目标,亲身参与其中的小李发现,降尘效果不错的“耙矸机喷雾”却被员工们束之高阁,问及原因才知道,喷雾一直处于常开状态,水量偏大,施工现场存有积水,影响环境整洁。在心急、心痛降尘设备不能有效保护员工健康之余,小李和工友一起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员工愿用、爱用这一降尘设备,于是,“脚踏式耙矸机喷雾”应运而生,通过脚踏板远程控制喷雾开关,可在矸石在下落过程中及时捕尘,有美化工作环境和保护员工健康的“双重功效”。
让创新开“价值花”。 通风区员工张坤在创新上经历过从困惑到成功的蜕变。他在工作中很有冲劲儿,刚结束实习期就提出了“风门制作工艺改进”的创新项目,不过却因项目实用价值不高而未能实施。辛辛苦苦研究的创新成果被否定,张坤当时还挺不服气,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创新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如何将“纸上谈兵”变为“现场练兵”呢?张坤积极地“接地气”,把大量的时间泡在井下现场,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瓦斯传感器监测探头吊挂装置”、“隔爆水袋自动加水装置”等一项项中看又中用的创新成果诞生了。这个生于80年代末的小伙子说,他们这一代人更看重成长的空间。他引用了该矿矿长于进广的话谈了自己创新的初衷:“创新既为企业作了贡献,又实现了个人价值。”
三代矿工,不同的声音,却汇成了同一个心愿:让所有的创新都开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