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团队中充满优秀的成员,然而,与其说这是一种期待,还不如说是一种梦想。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团队都完全由优秀成员构成,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也无法保证其工作人员都很优秀,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团队了。
因此,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手下能力优秀、业绩突出的成员十分宝贵,具有丰富的价值可以挖掘,他们不仅是帮助团队完成业绩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协助管理者培训员工的有力助手。
什么样的员工才足够优秀,能够担负起向团队其他成员展示经验的工作?管理者习惯对这个问题做出过于复杂的解答。实际上,优秀员工并不一定是做出非常突出业绩的团队成员,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同事一样普通,但又必须在某一点上超越其他人,这样才具备介绍和传播经验的价值。
磨练出每个员工身上的优秀点,管理者将发现他们相互之间都有值得影响的地方,如果能够把他们各自的闪光之处集于每个员工上司来上,管理者将会成功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员工,并安排不同方向的工作,从而开发他们的职场智慧,锻炼他们不同的工作经验。
比如,让思维缜密的员工多从事设计计划、安排步骤的工作,让行动果断的员工多从事实际操作、具体细致的工作……这样,员工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秀点将会被管理者磨砺精锐,并迟早获得可以推广的经验。
问题是,很多团队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种“磨”出员工棱角的管理方法。他们平均安排员工从事差不多的工作,结果,员工的个性在相同的工作中逐渐泯灭,每个人都渐渐变得平庸,最后管理者放眼望去,只能哀叹自己团队内毫无杰出人才。
“优秀员工”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自动成长的,“优秀”是一种特点,需要管理者去发掘和制造。打造出你手下的团队之星,管理者才能够获得推广的案例和样板。
当然,员工即使完成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们并不一定会成为擅长分享的团队成员。让员工不仅能“做”,同时还能“教”,这是团队管理者的重要工作责任。
但是,传播自身工作经验,并不是员工工作的必要内容。也就是说,管理者需要有较好的办法,来让优秀员工愿意向团队分享他们个人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方法,能让优秀员工开口。
首先是“事先交流”法。分享经验的行动,应该是员工对团队发自内心的贡献。愿意分享工作经验,优秀员工首先应该明白这会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成员,并扩大自己所在的工作平台,带来同事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在更强的竞争下出现更多的锻炼机会。
但是,下属们是否能否意识到这点,就需要管理者进行必要的事先指点了。对于没有意识到分享经验重要性的员工,管理者可以通过提前的交谈,帮他们分析不愿展示和交流经验的原因,并解释拒绝交流会带给他们个人的害处。
公司办公室的文员Rose特别善于和政府人员打交道,每次她去相关政府部门办理公事,总是能完成的又快又好。办公室主任DP很想让Rose在会议上介绍一下工作经验,这样能提高其他文员的办事能力,没想到,当DP在会上请Rose说一说,她都只是神秘莫测地笑笑, 说: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啊,我觉得很简单。”这让DP不太满意,但他想:“Rose不想说也可以理解,谁愿意当免费老师。”于是DP就不再提这件事情了。
实际上,DP在会议之前根本没有和Rose进行交流,没有让她意识到,当个人的工作经验分享到团队中后,自己也会有相应的提升,自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其次是“师徒结对”法。团队内以“师徒结对”的方法,形成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利于前者分享他的工作经验。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很传统,但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师徒”关系中,优秀员工由于和普通员工长期合作搭档,具备较多的沟通机会,而更容易将自身工作经验表现和流露出来,并为后者所学习。同时,由于“师徒”关系的固定,优秀员工也可以从“徒弟”的进步中得到相当的荣誉和利益收获,因此更愿意以自身的经验来帮助同事更好地完成工作。
选择“师徒”的配对,管理者应该观察到两者之间的性格特点、默契程度、共同语言等等。安排好配对,“师徒”之间的交流将很频繁,而错误的配对,会导致“师徒”关系的形同虚设。
某保险销售团队中新进了一位“师弟”,他来自四川,大学毕业以后留在这个城市打拼。由于工作经验欠缺,团队领导把他安排给另一位四川的骨干业务员做“徒弟”。
由于有老乡这层较为特殊的关系,加上性格相近,这对“师徒”很快就相处得较为融洽,他们共同拜访客户,共同研讨方法,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师傅”不知不觉地将自身工作经验分享给了“徒弟”。一段时间以后,“徒弟”的工作成绩有了相当的突破。
类似的关系还可以有校友、前同事等等,只要成功建立起适当的师徒关系,管理者可以不用再操心优秀员工将如何传递经验。因为分享过程将会水到渠成般地自然发生。
再次是“组织请教”法。
“领导,这个问题我不大理解,可以帮我解释下吗?”新员工每次到经理K面前这样问的时候,他心里都会有一阵不耐烦,因为这种问题他和其他人解释过很多遍,但总有新员工前来请教。于是K只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压抑住自己的不快来解释。
其实,K没有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他手下的成熟员工可以帮助他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再有员工提出这样的问题,K完全可以说:“你去请教一下XX,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样做能有如下的好处:
节省了团队管理者自身的时间和精力,以便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培养了新员工请教老员工的习惯。
引发了优秀员工分享经验的意识。因为既然被称为“专家”,就应该有行动来回报这种来自领导的肯定。
这种“组织请教”法,因为带来了团队内部的共赢,可以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值得管理者经常试用。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你对优秀员工的充分了解上,确保他们传递和分享的一定是正确信息,在这种方法中显得尤为必要。
最后是“书面任务”法。对于那些不太喜欢直接说出自己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管理者还可以采用布置书面作业的方法来要求他们完成分享过程。
通过请优秀员工提交小文章,比如个人述职、个人总结的材料,甚至可以是日记、周记、博客、聊天记录等等,这些文字并不需要有什么华丽辞藻,只需言之有物,具备实用价值即可,管理者也无需对这些文字做出太多的规定。
例如长度、范围、提纲之类,一切应该发自优秀员工内心的真情实感,反映他们对工作最真实的感受,体现“第一手材料”的特点。
这种文字将能很好地促进优秀员工的分享行为,由于文字传播起来将更为持久和方便,更容易促使学习者反复回忆和思考,因此,它甚至比起口头分享经验更为有效。
管理者自身应该成为团队员工的学习对象,但更有效的做方法是让优秀员工能够“复制”出更多的优秀员工,这样将会产生良性的“羊群效应”,优秀员工在很多工作领域上的“头羊”地位将得到确立,而团队的工作能力也将随之不断更新和进步。
本文来自于《带队伍中基层管理者战斗力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