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7|回复: 0

救人农民工闻“谢”而激动的况味

发表于 2012-7-27 11:05: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日一评

  对比他们在危难时刻体现出的真善美,我们会骤然发现,平常给予这个群体的“太少太少”

  有一种厚重,会像埋藏于大地下的煤,只有经由危情的冲刷,它才会显现出意外的光亮。北京7月21日的暴雨已经过去,但那些关乎平民的抗灾叙事才刚刚开始。中国广播网报道了北京高速路上救人的农民工:强降水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的铁路桥下严重积水,水深平均4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险情发生之后,附近工地的一百多名农民工兄弟,立即奔到现场。大雨中,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暴雨来袭,一条意外又仿佛早就准备好的生命线,或许并不是最击中人心之处,倘若说它还只是对普通农民工“埋藏之善”的呈现,我必须得承认,真正让人心动的是报道中的一个细节:救援农民工说,他也被深深感动,当被救的人被自己陆陆续续往桥上背,都连声说“谢谢”。“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于生存的重压之下仍然保持道德的高标准,隐忍、也能轻易地被满足,习惯于冰冷与隔膜的我们,怎能不潸然泪下?较之公众,这何尝不是“说不出的感觉”,并心怀愧疚?

  救人农民工为何会反被感动?农民工义举之所以会让人产生道德上的亏欠感,本质上是因为,对比他们在危难时刻体现出的真善美,我们会骤然发现,平常给予这个群体的“太少太少”。而他们被一声谢谢就激动不已,或许更道出一个事实:这个数目巨大、流血流汗支撑着城市化进程的群体,他们可能习惯性地被社会隔离开来,成为被忽略的人,所以,一旦有微小的善意从外界传来,即便是附加于主动付出之上,也已“满足”得令人震颤。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正在失去感知疼痛的能力”,其实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正在失去感知尊重和感恩的能力,这是观察农民工救人反被感动时必须看清的事实。当然,说到失去感知,并不是说我们对农民工群体无动于衷,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背井离乡,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讨薪之苦,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生活在城市里的艰难,疼痛是真实的,忧伤也是真实的,但很显然,当种种苦难变得叠加,甚至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社会是否更多地将农民工只看做了“流动的人”,而非真正融入城市的细胞?进而在客观上忽略了他们的承受,不去改变,令他们像无法被感知一样?

  以更长的目光来丈量农民工们的得到与失去,当下社会管理面临的是更繁复的现实。改革开放初期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怀抱着改善个体生活的目的,离开土地来到城里,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气力渐衰,已逐渐重新回归到农村与土地,他们为城市建设“只留贡献、不留问题”。眼下留存在城市中的多是第二代农民工,与父辈们不一样,他们有着基本的知识素养,从事着多样化的职业,有着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愿望,且渴望和市民们“平权”“同待遇”。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路途还有多远?这些都已经成为逼人的追问,必须得到制度性的回应。

  顶层设计的改变当然有目共睹,“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对农民工同工同酬、户籍转换、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民政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也致力打通农民工的社区融入之路,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它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地方利益保护的泥沼。许多城市还远未准备好足够的气度和政策空间,来迎接外来人口对城市容量和保障水平的冲击。如此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民工平权之路依然漫长,足以为佐证的事实是,关于农民工的权益与保障,一些地方还停留在是否废除“农民工”称呼的层面;另一方面是由此衍生出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近乎“视而不见”,看到他们的遭遇,习惯于“不去改变”,群体之间变得隔阂,裂痕仍在。

  请记住暴雨之中农民工的挺身而出,也请记住他们“反被感动”的那种复杂况味。世事悠忽,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偿还“挺身而出”的热忱,但他必须对得起曾拥有过的无私馈赠。从制度和现实层面给予农民工的关切必须加速,别再让农民工在给予时反而卑微地被感动,一群有着金子般的心的人,社会倘若不能感知,不能深刻认同,必须为之愧疚,并起而改变。  王聃(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