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9|回复: 13

跟帖1098期】“循环育人”为“三高”员工强基健体

发表于 2012-8-2 11:21: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班组,以“循环育人”机制对人才发现、培养、储备进行改革,通过长达七年时间,开展了 “三段式”循序渐进技能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素质,以“培养,再培养,继续培养”的“三培”方式,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指明了方向——
班组建立“循环育人”机制,员工在“三高”中强基健体
蒲德贵  张明英 图文

一个班组,怎样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机电队电工班有一套最传统,最科学,最成功的育人方法,那就是“循环育人”机制在发酵,循环出了员工在成长、成才、成功过程中收获了有技术,保安全,促发展的快乐。
8月2日,笔者走进了该矿135个班组,2580名员工所说的“三高”传奇班组——电工班,通过对30多名员工接受“三高四学”和“三培”循环技能培养活动的观察,感受到了班组重视员工技能提升的过程和行动是可行,可靠,有效的。
阵痛之后的腾飞
1998年,全国煤炭行业出现产能下降,煤炭工业沦为“夕阳”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减人提效改革进入班组,矿工提前5周岁退休,成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唯一方法,即50岁退休。电工班10多名技术骨干因提前退休而离开了岗位,给负责全矿井下上万台件电器设备维修的班组出了一道难题。
7年前,邓国刚接任机电队队长职务,感受到了班组人才短缺的困局,再加之机电维修工收入受到向生产一线倾斜影响,许多年轻人纷纷辞职“下海”,另谋生路。
“煤矿要实现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维修设备不能没有电工钳工,更不能缺少高技能人才,我该怎么办?”邓国刚苦思幂想之后,依然找不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维修工收入不敌一线生产员工,学技术又有何用呢?”一段时间来,班组员工给邓国刚队长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原本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的他,却把第一把火烧到了自己头上,感受到班组人才短缺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制度之强的进步
经过无数次对维修班组人才短缺调研和分析之后,邓国刚召集电工班、钳工班、水泵班等10多名班组长商量人才培养该怎么办?在班组长分析会上,他提出了新举措,“解决班组‘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储备,请各位师傅首要的是要带徒弟,传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才能彻底解决。”
有了好制度,又怎样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班组长在琢磨,各级管理者同样在琢磨此事。电工班班长赵华,根据邓国刚队长提出的具体要求,首先,在电工班中推出了“三高四学”的人才培养活动,即培养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人才必须做到课本学、指导学、过程学、互补学。
“人才培训机制建立来,激励机制又不健全,班组员工学技术也是很难实现的。”机电队针对电工班提出锤炼员工学技术的新方法又该怎么去执行?把电工班分为大班和小班,并对岗位技能比较弱的员工进行调配,首先,把他们放到大班(白班)锻炼,再到小班(三班倒)与师傅一起学技术。
有了大班培训员工技能,再有值小班师带徒锻炼技术,同时,电工班又实施了“三段式”学技术,拿工资的分配制度,按照员工一个月在大班学技术,一个月在小班实习,把学习低压开关、高压开关、变压器的维修技术分为三个阶段,并以“阶段考核“来实行维修工拿收入。第一阶段,8~8.5分;第二阶段,8.5~9分;第三阶段,9~9.5分,员工经过三次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独立维修设备,并享受10分制全额工资分配。
储备之后的快乐
7年来,该队10多个维修班组通过对员工进行“循环”技能素质提升,为该矿采掘、机运、通抽等50多个班组培养出了300多名“三高”人才,其中,桑子华、王明、张基钱、陈云、陈云等30多名员工培养成了公司、矿、科、队管理者,200多名员工获得中高级和技师职称。
员工在班组学技术的条件看似很苛刻,分配按等级拿收入看似很不尽人意,但受到了员工一致赞同。员工张基钱说:“通过过程学,‘三段式’学,‘四学’去学技术,我们掌握的技能更扎实,工作更轻松,安全更有保障。”
被维修工誉为“土教授”、“土专家”的赵华班长说:“班组员工在‘三高、三培、四学’中‘循环’提升技能,不单只是学到了求生本领,还营造了一个大家学、互相学的竞争机制,促进了更多班组员工岗位学技术,保安全,促发展的落实。”
蒲德贵20120802-1:电工班员工利用下班时间学习技术。.JPG
蒲德贵20120802-2:队长邓国刚给班组员工传授技术。.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 11:23: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4 15:06:31 | 查看全部
循环育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4 20:20:48 | 查看全部
“循环育人”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4 23:24:58 | 查看全部
1097期的稿子是可以移过来,建议按本期明确的主题细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08:09:0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15:40:20 | 查看全部
这个方法也算是一种创新,不过强基健体有点健身的味道,是不是改一下会更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0:32:22 | 查看全部
循环育人可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6:08:19 | 查看全部
改过好多了,巴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7:28:34 | 查看全部
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机电队电工班有一套最传统,最科学,最成功的育人方法。去掉三个“最”字,可能好些。
文章总体不错,只是觉得有点绕口令的味道。循环育人,是不是就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训人才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为何就能培养出三高人才呢,没整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