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奥运会拿了51金,中国成为世界体坛第一;伦敦奥运会,最牵动国人神经的还是不是金牌?过去4年,中国竞技体育在职业化的路子上到底迈出多大步伐?到底怎样更能让挑剔的国人顺心?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牌只是一种数值,并不能代表你就是体育强国;但他同时又表示“此次伦敦奥运会,哪怕是我们的金牌少拿了一点,老百姓能把你骂死”。金牌大国VS体育强国,激励作用VS趋利作用,奖牌获得者的功成名就VS未获奖牌者的艰辛努力——
观点
不可忽视金牌的意义
茶客 李诗成
不管在何时何地,金牌永远是第一的标志,是能力最强的标志,是做得最好的标志。
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要拿到金牌,需要有适合运动员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如果环境和土壤不适合生长,再好的种子种下去也不会有好的收获。也就是说,运动员个人要有坚强毅力和坚韧的运动体育精神外,还要有一个扎实的群众基础,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练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培养出世界第一高手。
我们能够甩掉“东亚病夫”的不雅称谓,这与运动健儿们在奥运会上赢得的金牌数量功不可没。当大家为中国赢得金牌欢呼雀跃,运动员无形中向人们传达着那种体育训练中的坚强毅力和坚韧的运动体育精神,这种精神引导着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树立“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的竞争意识,从而推动着各行各业迅猛发展。
所以说,金牌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这种激励作用意义深远,大家不可忽视金牌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认可金牌的“含金量”,肯定金牌的“含金量”永远是最高的。
金牌诚可贵 精神价更高
茶客 雷媛媛
举重运动员吴景彪以289公斤的总成绩名列第二,人们看到了失去金牌的吴景彪蹲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情景。随后吴景彪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向记者们鞠躬“致歉”,在新闻发布厅,他又站起来向在场的工作人员、记者及志愿者鞠躬“致歉”,好像自己没得到金牌,是犯了多大的错似的。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与金牌失之交臂固然惋惜,但是对手既然比我们“更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大度地接受这个事实呢?吴景彪虽然没能收获金牌,但他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了四年,尽力则无愧,何必为失去金牌悲痛欲绝呢?
当吴景彪的哭声还在耳畔回荡,羽毛球女双比赛中,中国代表队又为我们“赢得”了满场的“嘘声”。羽毛球女双比赛中,为了避开提前与自己国家的队友在交叉淘汰赛中相遇,女双A组的中国组合与韩国组合,以及女双C组韩国组合与印尼组合,都消极比赛。这四对组合在场上缺乏斗志和求胜欲望,失误频频,发球下网,击球要么下网,要么直接出界,水平连业余选手都不如,她们的行为自然遭到了全场观众的嘘声。
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故意输球以避开强手,这种现象在中国体坛已经见怪不怪。这类作法的确不违反比赛规则,常常被解释为聪明的策略和战术,但是这种作法却和奥运精神相违背,最终即使赢得金牌,也会广遭诟病。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本届开幕式上讲过一句话“赢得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赛”。是的,弘扬奥运精神,远远比赢得金牌更重要!
声音
要金牌 不要金牌主义茶客 张清友
参加奥运会要不要争金牌?当然要争。但是把金牌作为目的来追求,就成了金牌主义了。金牌主义是对体育运动的异化,比如层出不穷的兴奋剂丑闻,就是金牌主义的结果。
要金牌,不要金牌主义。全社会都应该走出金牌主义的误区,平等对待每一个尽到了自己努力的运动员。目前虽然暂时做不到完全剥离附着在金牌上的诸多利益,但给每一个从伦敦回来的运动员热情的拥抱,还是可以做得到的,这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温暖,看上去也不那么势利。
让体育回归其本质 茶客 周洪明
就中国而言,除继续保持在运动场上能争金夺银外,最重要的是要持续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重点放到基层,普及各种项目。在全民参与的浪潮中,发现选拔顶尖人物,从而形成培养的良性循环。例如:乒乓球成为国球、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反,足球为何在国际大型赛事里屡战屡败,是因为缺乏厚实的人才宝库。
剔除附着在身上的累赘,让体育回归其本质,应该是国家体育战略的方向。只有做到了这点,我们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并永不会反潮成新的东亚病夫。
金牌大国≠体育强国 茶客 李文科
最近4届奥运会,中国军团的金牌数不断攀升。但这无法掩盖中国体育优势项目结构失衡、金牌含金量不足的缺憾,在最近的一份中国人群健康检测报告中表明,5个中国孩子中有一个是肥胖儿,而高中生中85.4%都是近视眼,我国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只有28%。
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并没有同时抓起来,所以金牌大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我国要想成为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群众体育更给力 茶客 刘仲明
群众对体育的态度,跟国家经济状况有关,过去我们的温饱没有解决好,人们不会饿着肚子去参加体育训练。今天中国的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很多人营养过剩,肥胖症日益增多,但体育爱好者却不多。
夺得金牌重要,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更重要。中国体育不仅要用金牌的数量来证明自己,更需要用高质量的金牌、有影响力的成功和更广泛的群众体育来充实自己。如果我国有了广泛的群众体育,那么代表我国参加国际体育盛会的绝不会是定向培养的少数所谓的尖子,而是可以从民众中海选体育明星,那时我国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了。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茶客 张克生
体育强国不是几块金牌几个第一就能“实名认证”了,还事关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等等。
奥运会是体育竞技的平台,但体育的本质首先是参与、健身,然后才是奖牌榜上的“更快更高更强”,夺金虽好,但是拿银牌、铜牌也是对自己的证明,我们应该将金牌的数量看淡一些,更加注重金牌的质量,以奥运精神激励全民参与健身运动,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和拼搏向上精神,真正从金牌大国转变成体育强国。
看法
体育原本很简单
茶客 刘剑飞
“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在活动的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育一词的解释。
从字面上理解,体育运动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是一种非常享受的运动。可是,正在英国举行的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失金之后的种种表现和强烈反应却与体育的精神实质极不相符。一场体育盛事俨然成了金牌争夺战,实在有违奥运精神,令人惭愧。
细细分析了一下,大抵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太差,一心瞄准金牌,比赛结果和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就会患得患失,觉得自己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人民,仿佛自己一下子成了千古罪人,一无是处。即使失金摘银,也会郁郁寡欢,反映出中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太差,过于看重比赛结果,完全享受不到比赛过程,一旦与金牌失之交臂,就会发狂失态。二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运动员一旦夺金后,媒体蜂拥而至,长枪短炮将他们重重包围,而那些失金的选手却无人问津,媒体对待选手的态度大相径庭;此外,运动员摘金与否的所享受的待遇也极不相同,夺冠者获得重金奖励,一夜暴富,衣食无忧,而没有夺冠的运动员则享受不到这些优厚的待遇,甚至还要遭遇人们的冷嘲热讽,这种强烈的反差,暴露出国人“金牌情结”的根深蒂固和“胜王败寇”的畸形心态。三是一些体育界官员将金牌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金牌的多少关乎着官员的奖金、前途,一旦体育和经济和政治挂钩,就会变了味,偏离了最基本的体育精神,不再是单纯的运动那么简单了,这些现实因素,为“唯金牌论”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如果不能打破这一现状,唯金牌论英雄的现象就不会消除,运动员饱尝人情冷暖的情景剧就会不断地上演。
既然是比赛,必定有赢有输,但是冠军名额毕竟有限,不可能人人是冠军。体育运动其实很单纯,也很简单,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获得健康,所以体育运动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和爱国无关,和金牌无关,甚至和比赛结果无关。
下期话题
“状元游街”荣耀?丑陋?
近日,一张“恩施状元游街”的微博图引起关注。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扛一块大幅“喜报”,一名胸戴大红花的男生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对此,有人呲之以鼻,谓为学校活广告;有人加以赞赏,称为学子好榜样;有的对现象大加批判,有的对教育制度加以质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各位茶客各抒己见。
宜宾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