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清晨,晴空万里。布达拉宫依山垒砌、气势宏伟、高高矗立在红山之上,白色的宫墙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美丽。布达拉宫广场东一座以红色屋顶、白色墙壁为标志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是成立于2011年11月底的布达拉宫广场便民警务站。
这个只有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墙上挂满了锦旗。正在执勤的民警威严而不失和蔼,不时有市民或游客走进来咨询或问路。
其中,有一面“人民的好卫士,便民的贴心人”的锦旗十分醒目,这面锦旗是75岁的广州游客范应心千里迢迢寄到拉萨的。
今年夏天是范应心老人第六次进藏,在离开西藏的头天傍晚,范应心和家人一起来到布达拉宫广场观看夜景,却因一时疏忽遗失了数码相机。焦急万分的老人走进了布达拉宫便民警务站。
“拜托你们帮我找到我的数码相机好吗?数码相机里有我此次所有的美好回忆,对我而言非常珍贵,请你们一定帮我找回好吗?”老人当时特别着急。
在详细询问老人遗失相机的过程后,警务站出动全部警力,经过多番努力,找到了数码相机,并完好无损地送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激动得连说“你们真是好警察。”
老人回到广州后,立即制作了一面锦旗,并附上了自己制作的光盘和感谢信寄到了拉萨。
“‘便民’两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且让群众满意,要付出的辛劳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警务站站长赵宏忠告诉记者,布达拉宫既是西藏最响亮的名片,又是展示新西藏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或转经朝拜,在这里开展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赵宏忠介绍说,便民警务站的67名民警们分成安检、巡逻、执勤、备勤等15个小组,对辖区约16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全天候、全覆盖不间断巡逻。通过“24小时不断人,24小时不眨眼”,切实提高了路面见警率,实现了发现率、盘查率、抓获率和管事率等指标的直线上升,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治安。
曾有人粗略测算,布达拉宫广场便民警务站成立至今,67名民警每人每天巡逻最少要走30公里的路,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每个人所走的路程相当于从拉萨走到北京一个往返。
布达拉宫便民警务站始终将“便民”二字践行在行动中。小小的房间里摆放着测压仪、氧气瓶、急救包以及微波炉、轮椅等物品,一些常用的如维修工具包、热水器、一次性纸杯等物品干脆就放在警务站大门两侧,方便群众使用。群众问路、歇脚、喝水、咨询、投诉等具体服务工作,便民服务站是“一揽到底”。
据介绍,布达拉宫广场便民警务站成立以来,全体民警从群众面临的小需要、小困难、小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便民关怀服务,累计服务群众、游客达1万余人次,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护送老幼病残等各类人员就医或回家等大小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一位60多岁的老阿妈手指被划伤了,她昨天刚到诊所包扎了伤口,但今天还没有更换药物。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阿旺扎西认真地给老人重新包扎、更换了药物。休息座椅上还坐着一位游客,正在吸氧。
“仅仅一天时间,一罐氧气和高原急救药品就全部用完了。”据该便民宣传服务点的民警说,当天前来量血压、喝水休息的市民非常多,还有很多游客咨询旅游景点门票、宾馆等信息。
“你们这儿的警察真好,真是太贴心、太方便了。”来自广东的游客赵先生吸着氧气感动地说。炎炎烈日下,刚到拉萨的赵先生突然觉得浑身不适,突然眩晕,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此时正在巡逻的便民警务站辅警次旦看到了这一幕,便招呼同事们将赵先生扶到便民警务站,拿来吸氧设备给赵先生使用。
渴了、累了,群众随时可走进便民警务站,倒上一杯开水,找个凳子舒舒服服地休息一会儿;找不到路了,没关系,便民警务站的民警可是个“活地图”;老人、小孩走丢了,赶紧上便民警务站……布达拉宫广场便民警务站就在这一件件小事、事实中,不断赢得群众和游客的肯定和赞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