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5 00:01:51
|
查看全部
见证十年:宜宾十大时政新闻回顾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开工
宜宾加快打造西部综合能源基地
2006年11月26日,我国继三峡、溪洛渡之后建设的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工程正式开工。按照计划,总投资约434亿元的向家坝工程将于2012年10月实现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6月全面竣工,年发电量可达307亿千瓦时。向家坝水电站的开工建设,为宜宾加快打造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加上了一块重重的砝码。
2006年11月26日,在距宜宾市区33公里的金沙江大峡谷,国家“十一五”开工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水电项目、我国继三峡、溪洛渡之后建设的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工程开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4级开发中的最末一个梯级电站。按照计划,总投资约434亿元的向家坝工程,将于2012年10月实现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6月全面竣工,年发电量可达307亿千瓦时。
由于向家坝水电站涉及四川和云南的6个县,需要搬迁人口12.51万人,而且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工程专门划拨167亿元用于移民搬迁和环境保护,约占总投资38%。
为弥补金沙江水电开发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影响,三峡总公司在向家坝工地专门建设了“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对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和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及岷江干流的特有鱼类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和放流。
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建成后可以解决三峡最大的心病——泥沙淤积。
向家坝水电站汛期预留防洪库容9.03亿立方米,与溪洛渡水电站联合运用,可使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的防洪能力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50年~100年一遇标准。
向家坝电站还是金沙江下游唯一具有航运和灌溉效益的电站。水库形成后,将淹没84处碍航滩险,按四级航道标准设计,可通行2×500吨级船队;水库建成后,还可引水灌溉下游14个县市农田370万余亩,解决灌渠沿线部分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
随着珙县电厂、福溪电厂、向家坝水电站的陆续建成,宜宾市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宜宾正向加快打造西部综合能源基地的目标挺进。
延伸阅读>>
向家坝-上海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
2010年7月8日下午2点40分,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并正式投运。这是中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能源领域取得的又一世界顶级创新成果。
据该工程建设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每年可向上海输送320亿度的清洁电能,最大输送功率约占上海高峰负荷的1/3,可节省原煤1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000万吨。工程的成功建设系统验证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可行性、设备可靠性、系统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承担着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基地的送出任务,起于四川宜宾复龙换流站,止于上海奉贤换流站,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8省市,四次跨越长江。线路全长1907公里。工程动态投资232.74亿元。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输送能力达700万千瓦级。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上海输送32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最大输送功率约占上海高峰负荷的三分之一,可节省原煤1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000万吨。
汶川地震 宜宾彰显大爱
万众一心谱写抗震救灾壮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宜宾市虽然不是重灾区,但地震还是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宜宾人民彰显大爱、彰显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壮丽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宜宾市是此次汶川地震的波及区。虽然不是重灾区,但这次地震还是造成全市169个乡镇、8.69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001间,损毁公路210.727公里,损毁桥梁89座,损毁校舍31.0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间接经济损失4.97亿元。
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宜宾人民彰显大爱、彰显精神。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宜宾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快速反应,沉着应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科学有序地组织全市的抗震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宜宾市第一时间向重灾区派出专业救援人员。5月12日,宜宾军分区在第一时间出动485人迅速开赴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执行救灾任务;5月13日5时,宜宾市第一支执行跨地区抢险任务的消防队伍出发,奔赴绵阳救灾;宜宾武警支队出动兵力625人、38台车辆、5部电台奔赴汶川县和安县灾区抢险救灾……
5月18日晚,“我们众志成城——宜宾市抗震救灾大型募捐义演”活动在宜宾市长江地标广场举行。宜宾市震后共募集抗震救灾的捐赠资金达到9216万元,物资价值1443万元,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6月23日,宜宾市提前10天超额完成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达的为阿坝州编制150万平方米竹席的任务。
6月24日,宜宾市对口支援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地震灾后重建的初步工作方案确定,在三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帮助羊木镇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三年时间里,宜宾市共投入援建资金6100万元,引导各类社会捐赠210万元,累计实施了各类项目22个,全面完成了援建目标,圆满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赋予的使命。
延伸阅读>>
宜宾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宜宾市遭遇了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市10个区县180个乡镇212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3亿元,农作物受灾57.484万亩,竹木受灾面积73.84万亩,冻死畜禽25352头(只),成为全省的重灾区之一。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全市人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灾区群众不受冻、有饭吃、有房住、有燃料、有病能及时治疗。
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国家民政部和国家减灾中心的工作组分别来到宜宾,深入重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成都军区空军、宜宾军分区、武警驻宜部队也给予地方大力援助。市财政紧急安排救灾资金200万元。市民政局筹集并发放了715万元救灾资金和582万元的各类物资送往灾区。各区县政府积极安排救灾资金588.5万元和相应的生活物资,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灾区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积极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抗灾自救。经过广大军民的连续奋战,最终取得了抗冰救灾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