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血拼价格伤人伤己更伤市场
近日,通过一些报道,让我们知道了京东、苏宁、国美三大国内电器商家为了抢占市场占有份额,不惜血本,而展开无度的价格大战。作为消费者的笔者,在希望自己可以这场价格战中添置些家档,捞点实惠而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之余,不免也在为这三大巨头的竞争而担忧。细想一下血拼价格不仅伤人伤己,更会危及市场的规则。
价格是决定企业利润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绝对决定因素。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本身的固定生产成本、技术含量、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商品只有在市场上流通才能真正体现出他的价值来,而它的流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价格调剂,而这个市场需求背后有产品服务、商品售后、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俗话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何况这又是国内的三大电商巨头呢?降价伤害自身利益,欲打败对手,更伤害了市场诚信、合法经营的规则。这其中也不乏有诸多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笔者归纳一下,不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的形势所逼。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的市场更有国外知名品牌电商的入驻,在有限的消费市场空间中,要保持市场份额,就只有不断地通过调整市场拉动杠杆调整,而这个杠杆中最常见、最便捷的就是价格拉动。反过来说,别的同行在用降价,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你不降价,就会失去你固有的一部分客户,所以降价有时也是商家的无奈之举。
商家的战略战术。商场如战场。在众商家相互降价中,这其中也不乏他们的经营谋略所在。通过这种相互攀比式的降价,一方面可以引来媒体的关注,收到免费的广告宣传效应,这不能不说有内在的炒作之嫌。另一方面也在降价过程中在探试对手的底牌,为知己知彼做工作。同时,这三大巨头都是上市企业,经过一番降价大战后,必定有其价格回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在股民和股东间又会有谁捞得钵盈盆满呢?再有,降价也为商家们创造了清理库存积压商品,加快资金回笼,调整发展方向的绝好机会。
彰显实力的定位。降价在商家们看来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无度的降价会使企业陷入亏本经营的境地,甚至走上迫产的境遇,它可以打击竞争对手,也可以拖胯一个规模宏大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商家也把降价作为彰显自己在业内实力的着眼点,每一次降价都是彰显自身实力,向对手发出的宣战书,通过降价,来让对手激流勇退。“你降的起,我就陪的起!”、“你赔的起,我就玩的起!”的思想在主导着商家们,从而使商家们一度陷入持续、无度的降价大潮中,价格一降再降,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陷入到恶性循环的环境中。
市场缺少价格管控。无度的降价,从表面上看是商家的自主行为,但从另一个层面也暴露出我们在进入市场经济并轨阶段过程中,缺少市场价格的管控预警机制,我们不能只鼓励靠市场的扩张来拉动内需,任凭市场的无度发展,相应价格监管机制、预警机制也要一并跟上。商家巨头们的降价,一定程度上也在损害了同行业其它企业的利益,逼迫小企业走向迫产倒闭,这种幸福自己,伤害别人的作法,总要有人为其来买单的。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保证市场规则不被破坏,促进市场进入良性发展中。就象近几年,面对房价的一涨在涨,我们的政府在调控其价格,如果我们当初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制,那么房价的回落过程就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四点,促成了商家们的降价大战愈演愈烈。可以说,降价让利于消费者,但是无度的降价,既有违了市场规则,也违背了违背商业道德。如果价格跌破谷底,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那么我们的降价又是在为了什么呢?同时,我们的商家只在价格上下心思,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更伤及了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毕竟在决定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中,还有商品的科技含量、商品质量、商品的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又何必紧盯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行业的长期利益呢?
相信大家还都记得,前不久走红网络,并通过媒体走红全国的“油条哥”吧!他的油条价钱比别人要高一元钱,但消费者却不远千里排队守候,宁可多花钱,也要买他的油条来吃,因为大家认可的是“油条哥”的诚信。这也正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中,百姓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更需要一个诚信的经营环境和安全的使用环境。这也印证了,在诚信经营中,价格不是吸引顾客的唯一方法,也不是企业长期应对市场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我想我们的商家要走出价格大战的迷途,应遵循市场诚信经营的规则,在保证其固有的利润空间之余,真正让利于消费者。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我们的商家也应在恪守商业规则,在让利于百姓的过程中,更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来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优质的服务信誉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真正让消费者买的舒心、用的安心,在服务中对商家更有信心。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已经给我做出了样板。同时,我们的商家也应打破“同行是冤家!”的固有理念,增强同行的团队意识,从业内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牢固树立“先行业的利益,后自身的利益。“的宗旨,这样,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商品销售利润了,近几年一些行业中的合作炒作,导致大蒜、绿豆、生姜等价位持继走高就是最好的认证,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炒作,但其业内的团结协作,却值得借鉴参考。所以,笔者最后想说的是:“降价不是获利的唯一,商家也莫再做伤人、伤己、伤市场的傻事和蠢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