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富方丈”救不了“穷庙堂”
国资委日前公布:央企前7月净利润同比下降16.1%。面对中央企业上半年净利润下滑16.4%的现状,央企管理者不能不思考应对之策:人力资源成本已经成为央企成本管控重点之一。一家能源央企二级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早在6月份的时候,集团公司已经进一步传达了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提出当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降本增效压力较大、控制人工成本任务艰巨,并特别要求精简机构设置,控制人员编制。另一名接近航运央企的内部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去年业绩巨亏,但企业内部,中层管理干部的薪酬没有受到明显触动。《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现在一提起国有企业的改革,人们总是不抱有希望和幻想,原因很简单,无论是精简人员,还是控制成本费用,受伤害的还是最基层的普通员工,还是那些凭着自己一技之能脚踏实地干工作的员工。比如:我们单位就是省国资委最下属的一个企业,早在年初,我们单位进行了一次人员和机构的大改革,机关干部是一人未动,过去拿什么钱,现在 还是拿什么钱,基层单位分成了技术支持部和工程部,被分流出来的工程部除了参与单位检修之外,还要承担外部工程,奖金逐年拿70%、50%、30%,最终奖金要靠外部市场自己去挣;而技术支持部在人员大幅削减的情况下,仍然要负责单位日常维护和突击大小修任务,其收入并没有看到增加多少。早在改革之初,领导就向技术支持部的员工许诺,改革稳定之后,年薪多少万目标不是梦想,可眼下改革都快一年了,人员减少了,工作量增多了,收入并没有增加,员工已经对改革没有信心了,特别是对这些坐在办公室里整天瞎忽悠的干部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咱们国有企业都有这样的现象,不论企业怎么改革,也不论企业怎么动荡,机关管理人员始终位置不变,待遇不变。即便不出成绩,或是犯了错误,其位置和待遇仍然难以改变,甚至有的异地换个头衔,还照样坐在他的太平位置上。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企业管理好不好,效益高不高,跟那些干部似乎毫无关系,就像上述讲的干部薪酬没有受到明显触动。从笔者近30年的工作经历来看,每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很少看到机关科室人员被精简掉,而基层普通员工倒是频繁转岗,或是内部退养等等。于是,在企业形成机关多人干一件事——人浮于事,基层岗位上一人要干好几个人的事——一专多能的反差局面。现在国企县级以上的干部都是年薪制,拿钱不管事,拿钱不问事的干部大有人在。所以那些不作为、不上进、不求实的干部也就日渐增多了。
因此,笔者认为,要铲除“富方丈”救不了“穷庙堂”的滋生土壤,就必须把干部的利益与企业的命运紧密挂钩,特别是要与企业员工的经济收入紧密挂钩,加大考核力度,精简机关科室人员和机构,把那些整天琢磨人不琢磨事的干部清理出去,让那些整天庸庸碌碌混日子,忙忙碌碌占位置的干部尽快下台,让有作为、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
俗话说:观念新一新,黄土变黄金。笔者认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人还是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敢于创新管理,敢于撕破关系网、人情网、动真格,把机关臃肿的人员这个成本减下去,把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想,企业扭亏增盈的目标还是有希望能够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