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陈安辉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回首矿区辉煌路,一矿人走过“干打垒”时代,“干打垒”留给人们的苦与乐,令人难以忘怀。
当年,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奋战矿山,满山遍野的石头在他们的手中,竟成了建造房屋的主材,二锤、钢钎、铁铲、扛子和麻绳是他们的工具。开山取石,臂挑背磨,用无数块片石砌成墙,把片石打成粉代替河沙,把黄泥和短截稻草揉在一起,抹平内墙后,涮一层石灰,外墙不“穿衣”,极为粗糙。
初期的干打垒民居,门、窗框、隔墙板、护栏板均是水泥预制。沉重的预制门“咬”伤过不少人的手指,窗框无法用铁钉固定玻璃,便用桐油拌石灰抹边框,挡住玻璃。初期的预制楼板是槽形,特传音,楼上掉根针,楼下能听见。干打垒顶层天花板有预制板的,有竹席的。竹席天花板最烦人,老鼠在上面嬉戏,灰尘直泻。
干打垒时期谈生活,谈不上质量,日子挺紧。干打垒地坝边,一段的确凉花布,矿嫂们争着看;一壶包谷酒,传来递去喝不干;一碗干胡豆,半天吃不完;一段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掌声传来一串串。
打通一矿建矿时,共有30余栋干打垒房。当初颇有名气的“三用堂”在如今一矿文化广场东侧,供放电影、演戏、开大会使用。堂内墙粗糙,片石上涮层白灰,上无隔热层,夏天像蒸笼。当时不知谁建议,用井下局扇来排热空气,于是机关干部齐上阵,在堂内后墙高处打一个洞,沿后墙壁修一根烟筒似的风道,下端安上局扇。一合电闸,空气抽出去了,但入风口强大的气流“挤”出刺耳的尖叫声,堂内大喇叭为之逊色。
1983年,全国采煤机械化工作会议在打通一矿召开,“三用堂”舞台上首次出现部级领导,他们是原煤炭工业部部长于洪恩、副部长叶青等人。
从1983年开始,打通一矿踏上了安全、高效的机采之路,员工、家属的吃、住、行建设随之提速。1984年至1986年7月,全矿新建标准化单工宿舍5908平方米,925名员工告别干打垒,喜迁新居。新建家属楼房18626平方米,原干打垒住房逐步被拆除。新建澡堂1167平方米,绿化美化环9253平方米。四合院修建仍带有干打垒味,墙体采用较为标准的预制砖。首批入住四合院的是掘进工人,标准化更令人们眉开眼笑。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蒲海清亲临四合院,视察了员工标准化宿舍。
2010年11月30日,随着大石村最后一幢危旧干打垒住房拆除,一矿人走过40年长路,告别了干打垒,遗弃的是落后,收获的是艰苦奋斗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