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企干部是否降薪不能只看企业业绩
国资委日前公布:央企前7月净利润同比下降16.1%,人力资源成本已经成为央企成本管控重点之一。而一名接近航运央企的内部人士则对本报记着表示:尽管去年业绩巨亏,但企业内部,中层管理干部的薪酬没有受到明显触动。《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的洗礼,可以说企业效益和员工薪酬的这种“锅里有,碗里才有”的关系早就深入人心。在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已进入一个较为缓慢的发展速率的前提下,业绩巨亏的央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的方式,采取降薪、减员、精简机构等相关的措施控制企业人工成本,应该说都是企业无奈下的选择,这也体现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业绩考核带来的倒逼效应。
然而,有接近航运央企的内部人士透露:尽管去年央企业绩巨亏,但企业内部中层管理干部的薪酬没有受到明显触动。企业效益好,中层管理干部拿高薪;企业巨亏,中层管理干部照样拿高薪,这当然不符合市场经济下员工的薪酬高低和企业效益相对应的法则,更与老百姓眼中“管理干部本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心理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受到网友的批评和炮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确切的说,企业效益的好坏只是决定管理干部薪酬涨跌的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我们谁都无法否认在这些央企中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有的管理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干出了比往年多很多的成绩,但将其放在整个企业的业绩亏损的框架下,难道他们也要在往年薪酬的基础上降薪吗?这或许只是部分现象,但我们不能在不知道管理干部的具体业绩的情况下以偏概全,一看到这种新闻,就立刻对管理干部大兴讨伐。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管理者既是降薪政策制定者,又是相关制度的执行者的角度质疑中层管理干部不降薪行为,但不能全盘否决,需要根据各自的业绩区别对待。
然而,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是:为何在实现生活中的强者,比如央企中层管理干部,在社会舆论中却往往沦落为弱者,饱受炮轰之苦呢?这自然和央企长期以来存在的靠垄断占据市场、官僚作风严重、管理者人浮于事、铺张浪费等管理乱象有关。当这种观念和看法经过不断批露的央企新闻所累积和强化后,自然会形成蝴蝶效应,让民众产生习惯性否决思维,否决权力、否决管理者、否决一切。这无疑是一种的悲哀,因为央企体制改革的滞后,因为权力运行的不透明,因为缺乏有效监管,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舆论中,每个人都是扮演着弱者的角色,这些当然需要央企在控制人工成本时从另一个角度去认真分析对待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