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色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一大堆资料,这是我们记忆中熟悉的个人档案,它权威地记录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两个月,重庆37岁的李莉为了自己的档案跑了很多地方,开证明、查资料,依然没有弄清楚档案到底在哪儿。
享受补贴要用档案
“我一直以为档案没用,但当用的时候才知道了它的重要性,这下可好,找不到了。”李莉说。
李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开始于去年下半年,一天,她突然得知自己接续养老险有补贴,申请时,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说,除了要提供本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与再就业中心解除协议外,还要提供一份本人的《职工档案》。
“还要档案啊,我都不晓得档案在哪里?”李莉反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这个职工档案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那就无法认定她是否属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无法享受补贴。李莉说,记忆中,她上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上班,2000年左右离职,此后就再也没有进入过正规的单位上班,也从来没有想过档案的事儿。
随后,她跑到原单位、渝中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及自己所属的街道询问查询都没有结果。折腾了几圈,李莉才意识到档案原来如此麻烦,她感慨:我的档案到底在哪儿?
怕麻烦,很多人不重视档案
怕花钱,很多单位也不重视档案
时下许多人不重视档案,除了当下用不上以外,一部分上班族对这个原因分析为太麻烦,在观音桥女人街做生意的王小姐说,自己做生意,根本无需档案,更重要的是调档太麻烦。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规定,除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外,其他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导致不重视档案的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不主动接收员工档案造成的。
据了解,按照重庆现行存档费用计算,如果个人在人才服务中心存档,每年要承担240元(每个月20元),“ 如果人多的企业,这一年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成本开销。”一位单位的招聘者说。
重庆两万多份档案成“死档”
最长的10年都联系不到主人
在重庆市最大存放个人档案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受托保管着12万多份个人档案,但其中的15%-20%的档案都是“死档”,也就是说,至少有1.8万-2.4万份档案属于弃档、死档。
相关人员表示,这些“死档”主要是在一两年之内联系不到档案主人,“最长的都超过10年了,根本联系不到主人在哪儿,除了当时信息不发达外,最重要的还是档案当事人不关心。”工作人员至少每年都会和当事人联系一次,但因为联系电话更换,到外地工作等各种原因,叠加到现在算起来就有2万余份档案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这3个问题你清楚吗???
你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吗?
随机采访8个上班族,都说不准自己档案在哪里
记者随机采访了8个乘坐电梯的上班族。对于档案,他们大多数都说没有用处。而当问起是否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时?这些几乎全部从大学毕业的上班族各有各的答案,有说可能在人才市场的,有人说可能在老家的,还有人说可能还在学校,更有一位不屑一顾,他说自己也不知道档案在哪里,也有可能搞丢了。
显然,这8个上班族目前还都用不到档案,通过各种方法,他们也有可能找到档案存于何处,但一个问题不容忽视,自从毕业后,他们从来没有重视过档案的事情。
档案有什么用?
“档案跟工龄计算和养老金领取都有关系”
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部长张绪鹏说,进入市场经济后,个人档案的重要性的确比计划经济的要减弱了些,比如结婚、参保都不需要档案审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档案就“一无是处”。“对于个人来说,人事档案关乎每个关键‘节骨眼儿’,无论是工作调动、出国政审、职称评审、工资调整,还是入党团以及离退休手续的办理、各项证明的出具等等手续,都将以人事档案材料的审核为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档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1、真正能证明个人学习经历的就是档案。
档案里面有一个人各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各方面评语、获奖证明,还有党团材料,而且这些都是原始材料,不可复制。
2、工龄计算和养老金的领取。办理养老金领取,要经过档案的审核,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受保时间等都是以个人档案的记录为依据的。退休时需要依据档案认定个人出生时间,从而确定退休时间,需要确定个人参加工作的时间,从而确定开始缴费或视同缴费的时间,以计算养老金金额。
3、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办理相关证明。
“大家都知道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岗位的时候要档案,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可能要调换多个工作岗位,如果有机会往更好、更高的职位去发展,往往在这个节骨眼上,档案就凸显出它的作用。”张绪鹏说。
到哪里找自己的档案?
档案丢失无法补办
档案丢失怎么办?张绪鹏说,从理论上来讲,档案的管理不存在真空,所以不会丢失,但有些地方管理不完善,也可能出现档案找不到的情况,“能不能补办?”张绪鹏笑着说这几乎不可能,在中国,个人档案属于绝密,怎么会能轻易补办呢。
很多人都有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的疑惑。我们总结了下,档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
第一个是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员工档案一般在人事局或者国资委等上级主管单位。
第二个是非公经济组织,调档后的员工档案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第三个是户口所在地,这些主要是无业人员、低保人员等群体档案的存放地。
第四,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接收户口的单位,户口和档案留在学校。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大学生以为,既然学校免费保存,就无须再到人才交流机构托管了,这是一种省钱的档案存放方式。其实不是的,这种误解是没搞清“学籍档案”和“人事档案”的区别,在学校存放的只是你的“学籍档案”,而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都要转换成“人事档案”后才能进行,学校只是“存放”,没有起到其他作用,这甚至会影响到工龄的计算。
最后一个便是在个人手里,调档时有可能导致档案拿在自己的手里,这也是档案最容易丢失的环节。
|